批发山楂多少钱一斤 山楂批发50斤装

2025-02-1102:01:46营销方案0

文:山楂的命运转折

从昔日的繁荣到今日的沉寂,山楂的命运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变。其价值在“加工”的工序中被重新定义。从五块一袋到三毛一斤,这价格的巨大落差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商业?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还是产业选择的失误?那些年我们热爱的山楂制品,如今为何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

山楂,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利用历史的果树品种,其市场却鲜有鲜果的踪影。如今,我国山楂的商品化栽培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产区。其中,作为山楂之乡的某个地区,年产量高达25万吨。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庞大的产量中,超过90%都流向了加工产业,而用于鲜食和用的仅占一小部分。

山楂的价值,自古以来就以其用和加工用途为主,其酸味虽不及柠檬,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尽管现今有多个甜味山楂品种供人们鲜食,但其受众仍然有限。这一特性,实际上为山楂产业走向加工之路奠定了基础。

山楂产业的起步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那之前,山楂资源多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其商业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而进入80年代后,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山楂制品需求的迅速增长,原有的产能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1978年至1986年间,全国掀起了一股“山楂热”。因其具有适应力强、产果年限长及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等优势,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在加工业的推动下,山楂鲜果价格一度飙升至每公斤数元的高价。

好景不长。从1987年开始,山楂鲜果价格逐年下滑,至1990年时已降至每公斤数毛的水平。尽管价格有所反弹,甚至达到每公斤数元的高点,但价格的波动极大,整体产业已然不如往日兴盛。近年来,山楂产季的收购价格维持在每公斤2至3元的水平,属于水果品类中的中等价位。

山楂产业的兴衰与加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七八十年代随着购买力的提升及零食品类的匮乏,山楂制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进入80年代后,山楂制品更是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推动了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问题。产品种类单一、加工门槛低使得市场饱和时竞争加剧。原料短缺时抬价抢收、供应充足时消化困难成为了常态。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品质量的下降,市场口碑开始下滑。

面对市场的饱和和产业的困境,山楂产业需要寻求突破。首先在产品开发上应深入挖掘山楂的用价值。近年来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等活性物质为山楂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其次在加工技术上需要突破传统局限开发新型产品特别是在功能性食品市场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同时精深加工技术的应用将为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在市场开拓方面应重视国际市场的开发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完善营销体系以及讲述山楂文化故事来扩大品牌影响力。特别是在“健康”战略背景下山楂的用价值有望获得更大的市场认可。

要想改变山楂产业“成也加工败也加工”的困境关键在于产业链的整体升级。虽然加工曾是导致产业衰退的因素之一但产业振兴的希望仍在于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未来山楂产业应推进科技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并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