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寻找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城五乡二”的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循环。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在都市人中悄然兴起,更在东川地区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人们体验乡村振兴和“和美乡村”的新路径。东川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年才俊回乡创业,也吸引了新东川人的驻足。
...
在东川区碧谷街道的紫牛村,有一位浙大学子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王培辉,一个在城乡间穿梭的果实研究者。在教室里,他是才华横溢的浙江大学高材生;在田野间,他与乡亲们打成一片,是那位为甜杏低产问题寻觅答案的果农。
生活的“苦”与“甜”
王培辉,浙江大学果树学专业的研究生。他因一次邀请,踏入了东川区碧谷街道紫牛村的土地。初到此地,他眼中的紫牛村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尘土飞扬的道路、黝黑的乡亲、贫瘠的土地和那有叶无果的甜杏树。这并未令他退缩。
自那一刻起,他心中便萌生了一个壮志:要让紫牛村,乃至整个东川的甜杏产业焕发生机。决心已定,王培辉立刻投身其中。无论早晚,他将整个村子的甜杏种植地仔细勘查,之后便在一位“种植大户”的田地中划定了试验田。
每天清晨,村民们总能见到一位头戴草帽、手提小布袋的研究者站在试验田中。他专注地观察、思考,探索着让甜杏树快速结果的方法。
找到了解决办法后,王培辉满怀热情地教村民们如何施肥、浇水、防虫。他带着一台“开沟”机器和村民们一同来到地里,耐心、细致地指导他们。
随着王培辉的到来,紫牛村逐渐掀起了一股学习新技术的热潮。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将甜杏的平均产量从每亩3公斤提高到了每亩30公斤,整整提升了十倍。试验田也扩大到了30亩。
扎根于此的决心
王培辉的日常起居简单而朴素。他居住在村里的砖厂内,仅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台显微镜。尽管条件简陋,但他却感到满足。
他说:“这里的人很照顾我,就像在家一样。”起初他只是跟随导师来此学习调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研究能真正帮助到村民。于是他决定留下来。
如今,王培辉不仅将女友接到了东川,更是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在这里待得越久,越能明白这里真正需要什么。”他相信只要不断增产甜杏,村民们一定能够富裕起来。
在紫牛村的岁月里,王培辉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工作的时候,他会与他的“朋友们”围坐一堂,品茶谈天,探讨如何更好地种植甜杏。
他说:“我从没想过能如此融入这里的生活。”未来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东川变得更好并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他们的事业。
二审编辑: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