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光流转,2018年已然接近尾声,冬日的面纱逐渐被揭开,展露出它寒冷的容颜。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人们总不禁想起那些能给予温暖的吃食,其中火锅无疑是冬日的最佳选择。对于火锅的情缘,古代的食客们也有着深刻的体悟。
(一)火锅的起源与演变
自从先祖们发明了陶制鼎器,便有了最早的烹饪方式——“水煮法”,这也可视作火锅的雏形。
1966年在咸阳发现的“脩武府”青铜温炉,便是一个证明。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放置食物或酒浆,下层燃烧炭火。经鉴定,此炉来自战国时期的魏国,可见在古代贵族中,火锅已经颇为流行。
(二)汉魏时期的火锅盛况
到了汉魏时期,火锅更加普及。考古发现,各式各样的火锅层出不穷,材质也不再局限于青铜,铁锅、陶锅等纷纷出现。不仅如此,人们还开始尝试分餐制的“小火锅”以及口味各异的鸳鸯火锅。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土的铁暖炉,虽不能直接证明他爱吃火锅,但江苏盱眙汉墓土的“分格鼎”则明确显示了墓主对火锅的喜爱,尤其是鸳鸯火锅的喜好。
(三)锅具的名称与演变
对于煮熟食物的锅具,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称呼。如三国时期的“五熟釜”,就是一种能同时烹调多种食物的炊具,与现代的鸳鸯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北宋,火锅的名称变成了“骨董羹”(也作谷董羹),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四)福建人的浪漫情怀
南宋时,福建泉州人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一书鲜为人知,但书中对火锅的描述却赋予了它最优雅的名字——“拨霞供”。林洪描述的是在武夷山访友时得到一只野兔,没有厨子可以烹饪,于是就用风炉煮熟食物。人们用筷子薄片兔肉在热汤中涮煮,蘸上酒酱椒料等调料食用,此情此景宛如拨动红霞般浪漫。
在这所有的火锅称谓中,“拨霞供”无疑是富有诗意且最浪漫的一种了。它不仅是对美食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向往。每当我们提及“拨霞供”,仿佛就能感受到那股热气腾腾、团栾热暖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