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好奇过,每年机场为何能没收高达5000多只打火机?那么,这些被没收的打火机最终都流向了何方?
在我国,烟民数量众多,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打火机无疑是烟民不可或缺的伴侣。由于打火机是易燃物品,无法携带上飞机,因此在过安检时会被机场工作人员没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此消失,反而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与疑问,难道机场真的会利用这些打火机进行某种交易吗?
实际上,起初航空公司会将这些被没收的打火机交给第三方公司进行销毁,但这种做法被认为过于浪费。在听取了乘客的意见后,航空公司开始改变处理方式。工作人员将打火机收集起来,再送到机场出站口供乘客使用。计划虽好,却总有部分打火机在抵达出站口之前就已经被其他用途消耗掉。
这些剩余的打火机,则被机场出站口的小贩们接手,出售给急需的乘客。许多刚下飞机的旅客,在烟瘾的驱使下会选择购买。除了放在出站口之外,航空公司还有其他处理方式。
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机场甚至会对部分打火机进行二次销售或捐赠。例如,部分打火机会被送到慈善机构进行义卖活动,所筹得的善款将用于捐款。还有联系当地经销商进行回收利用的做法,既能有效避免打火机的过度堆积,又能实现其再利用的价值。
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打火机,一些乘客可能会因为无法带在身边而感到惋惜。对此,航空公司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乘客可以选择将物品存放在机场的储物柜中,最长可存放30天。若觉得储物柜不够安全或需要邮寄回家,也可与机场工作人员联系并邮寄其他上不了飞机又舍不得丢弃的物品。
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机场对打火机的管理如此严格?实际上,在飞行过程中,小小的打火机可能会对机舱内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火灾,直接威胁到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
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如何解决点火问题的呢?众所周知,现代最常见的是塑料打火机。但在古代,是否也有类似的“工具”呢?我们一同探究。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古人从袖中掏出一支竹筒状物,轻轻一吹即可发光照明。这并非现代人的想象,早在人类刚步入新石器时代时,就已开始使用类似炉子的工具来保存火种。
至南北朝时期,我们所见的火折子便应运而生。它的制作方法相当简单:取一截手指粗的竹子分别制作外壳和密封盖子。当两相对应处有小孔时,即可通过稀薄的空气保留火种。
而火种的保存自然离不开优质的火芯材料。古人常以藤蔓为原料进行充分浸泡、擀制、加入棉花、土硝、硫磺等材料后用黄纸包裹起来放入竹筒中。这样便形成了便于携带、开盖即燃的火折子。
尽管火折子携带方便且易于点燃,但其续航能力却相对有限。然而古人并未止步于此。他们还发明了另一种点火工具——火镰。
火镰由火石、火绒和火钢组成,利用摩擦生热的原理取火。即使在今天,仍有不少陕北地区的老人对它津津乐道。
那么你是否曾见过火镰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