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朋友们,作为生活垃圾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垃圾分类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已逾四载,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要实施垃圾分类?是否担心自己辛苦分类的垃圾最终被混为一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垃圾分类的“神秘面纱”,了解垃圾的归宿与转变。
地埋式垃圾转运站,其神秘之处在于“隐身”的技术,将垃圾转运工作巧妙地隐藏起来。
垃圾分类并不复杂,人人皆可参与。
谈及垃圾分类,许多人或许会觉得困难重重,不会分类。但实际上,分类并不难。以陈小焕为例,他在晚上健身后,将吃剩的食物残渣和可乐罐进行简单分类投放。这种日常的实践,正是垃圾分类的缩影。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梁治宇强调,只要掌握“三分排除法”,即可轻松区分各类垃圾。这种方法简单易懂,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清晰地区分开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迈出这一步,这关乎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成败。
垃圾去处并非难解之谜。
或许你会担忧,我们已经分类的垃圾如果又被混装拉走,那还有何意义?而这些垃圾的最终归宿又在哪里呢?梁治宇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深圳已建立了完善的“大分流细分类”垃圾处理体系,各类垃圾都会有专车和专业处理渠道。通过实时数据,确保市民分类的垃圾得到合理利用。
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再生循环。
我们常说,垃圾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通过科学的分类、合理的回收和正确的资源化处理,大部分垃圾都能转化为再生资源,造福人类。例如,厨余垃圾通过生物技术可转化为高蛋白饲料,生物柴油可作飞机燃油。其他垃圾则通过高温焚烧发电,为全市电力保障提供补充。可回收物如废旧家具、废旧织物等,经过粉碎、分解、分类后,按照不同属性进行资源化利用。
自《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深圳的四类垃圾实现了“三增一减”,即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的回收量显著提升,其他垃圾处置量有较大幅度下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9%。梁治宇表示,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实现资源的再生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和碳排放,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还有各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如摊玩市集“碳”感十足的环保活动,旨在打造青年分类乐园。
读懂垃圾分类处理流程。
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下各类垃圾的处理流程:
可回收物:如玻璃、金属、塑料、纸类等,经过居民投放、收运、分拣后,送往外地进行资源化利用。
厨余垃圾:居民定时或误时投放后,经专车运往处理厂,通过技术处理转化为生物原油、有机浆液、生物蛋白等。
有害垃圾:经居民投放后,由专车运往有害垃圾暂存点进行处理厂的无害化处理。
其他垃圾:经其他垃圾收运车运往中转站初步处理后,再送往能源生态园进行焚烧发电。
通过这些详细的流程介绍,相信大家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共同努力,参与垃圾分类,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