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土地归属所有,而公民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开发商竞得土地并支付巨额资金的消息,但这里所提到的资金实际上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许多人对于土地出让金的概念及其计算方式并不清楚,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析相关内容。
一、土地出让金概述
在我国的土地制度中,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代表,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授予土地使用者,并按照规定收取土地出让金。这一款项不仅是地方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也反映了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价值。
土地出让金具体指的是在土地使用权交易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收取的全部价款,或在土地使用期满后,续期时缴纳的价款,以及因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等行为而按规定补交的价款。
土地出让金的使用范围受到严格规定,主要用于、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以及城市建设等支出。
二、土地出让金的计算方式
计算土地出让金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若实际成交价不低于所在级别的基准地价平均标准,则按成交价的40%计算。若成交价低于此标准,则按全部地价的40%计算。
2. 当原土地所有者转让土地并需补办出让手续时,按照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40%计算。
3. 若受让人对计算的土地出让金有异议,可委托有资质的土地估价机构进行评估,并按照评估价的40%支付。
三、土地出让金的收费标准
在房地产领域,土地出让金的高低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收费标准如下:
1. 个人住房土地使用权转让应依据取得时间及出让合同签订之日的标定地价比例收取出让金。
2. 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等特定类型房产的转让,按照标定地价的特定比例收取出让金。
3. 拆迁安置房的转让收费则依据迁户原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时间而定。
4. 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工业用地补办出让手续时,也按照标定地价的相应比例收取出让金。
文章阅读量:1125
阅读人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