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基础坚实,底蕴深厚。历史长河中,沙俄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曾是世界上第五大工业强国,紧随美德英法之后。以钢铁产量作为工业化的标志,沙俄的钢铁生产能力超过了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其产能之强甚至超越了当时的日本。
沙俄在四百多年的期间,建立了完备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莫斯科大学与彼得堡大学等学府,均达到了国际顶尖名校的水准。这不仅体现了沙俄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卓越投入,也为后续的工业化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二、持续的大规模资金投入。沙俄通过集体农庄的方式,有效地将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为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使得粮食以低价上交,再以高价出售至国外,从而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这在自由资本时代,是单个资本家所无法实现的。
三、恰逢历史机遇。在苏联的一五计划期间,恰逢资本世界经济危机之时。欧美为了应对危机,全面向苏联出售最新的工业设备、技术,甚至包括军工技术。这使得苏联在电力、汽车、钢铁等领域的建设,得到了钢铁集团、福特汽车、通用电气等欧美跨国公司的大力支持。
这样的历史机遇对于后发工业来说是极为罕见的。1929年后的经济危机中,再也没有类似的机遇能够让欧美如此大规模地出售其先进的工业技术。
四、苏联工业化的核心是军事工业化。在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化资金主要投向了与战斗机、、火炮相关的钢铁、冶金、汽车、航空等领域。这体现了苏联对国防工业的高度重视,明确指出:只有红军的装备实现现代化,才能有效保卫苏维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