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利润的构成及驱动因素,我们采用了一种改进型的利润表,即管理用利润表。它以传统利润表为基础,将原先计算的损益重新划分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两大类别。
这种划分有助于企业更全面地掌握其经营财务杠杆,进一步深化对利润来源的分析。具体而言,净利润就是由这两部分损益共同构成的。
我们来看经营损益的计算:
经营损益是由税前经营利润减去经营利润所得税得出的。税前经营利润代表着企业主营业务所创造的未经税赋扣除的利润,而经营利润所得税则是这一利润所应缴纳的税款。
税后经营净利润即为减税后的经营利润,它反映了企业核心业务的盈利情况。经营损益可简单理解为税后经营净利润的差值。
接下来是金融损益的计算:
金融损益是通过利息费用减去利息费用抵税得到的。这里的利息费用涵盖了企业因债务融资而需支付的利息,而利息费用抵税则是企业在支付利息时所享受的税收优惠。
税后利息费用即为经过税收调整后的实际利息支出。金融损益则代表着企业在金融活动中所承担的损益。
最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净利润:
净利润 = 税后经营净利润 - 税后利息费用
= 经营损益 + 金融损益
还需注意的是,利息费用的计算涉及多个财务项目,包括财务费用、金融资产减值损失、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以及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等。这些项目在计算利息费用时都需要被综合考虑。
总体而言,管理用利润表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其各项业务活动对利润的影响,从而做出更为有效的财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