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联生活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一篇文章《一木一云,如何慰藉当代青年的心灵?》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篇文章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杰的博物情节为核心,展现了博物学的知识及背后的故事。与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会(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博士在2020年7月提出的自然保护方法——“观自然”,也在脑海中浮现。
“观自然”(Nature Watching)重在引导公众观察和欣赏自然,进而了解生物多样性,以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此概念的源起及其内涵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着追求。
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从医学到农学、地质学再到生态学,各个学科均与“博物”息息相关,可以认为,这些学科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博物学的基础之上。但近年来,由于学科划分得愈发细致,科技工具也越发精密,博物学却有逐渐式微的趋势。诸如“辨识不清麦草与谷物”、“掌握高级技术却对物种与自然的关联知之甚少”的现象,不禁让人思考这背后是否代表着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
博物并非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它甚至可以是一种从无到有的体验。想象一下,一个普通公众因对某种昆虫的喜爱或被崖边野草的魅力所吸引,在蓝天绿草的映衬下,沉醉于这看似微小却宁静美好的场景中。用手机拍下它们,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久而久之,再次相遇时便会情不自禁地去观察、分享并普及给身边的朋友。这些日常而偶然的“缘分”,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博物的过程同样也是观自然的过程。人们因对某一自然事物的兴趣、认识与了解而开始接触自然、亲近生物,并感知它们的习性与美感。进而发现它们的奥秘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爱护之情。“观自然”所倡导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爱护自然的理念可以通过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得以实现。
随着更多人以“对自然的关注与理解”为情感纽带进行交流时,人们会意识到摒弃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消耗的重要性。他们将更深入地探索自然万物之间的紧密联系——物种与基因之间、物种与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将自然的喜爱转化为实际的保护行动变得顺理成章。在今天这个工业化发展迅速、城市高楼林立的时代,“观自然”或许能让我们忙碌而焦虑的心灵得到宁静的慰藉。
在2021年绿会融媒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杰教授推荐了《北京自然笔记》。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城市的建设正逐渐追求更为宽敞的道路和高耸的建筑,这似乎使环境越来越人工化。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者们尚未充分认识到本土物种的重要性,未能为市民提供足够便利来认识、欣赏和保护本土植物。
扩展阅读:
1. 了解“观自然”概念的起源、价值及意义:点击进入链接
2. 杰教授的《北京自然笔记》解读及对城市周边植物的认识与欣赏: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