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涉足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丰富多样,累计主编超过十种刊物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便对刊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早在1903年,当他目睹浙江留学生创办的《浙江潮》时,还亲自为其设计了封面。而后他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他的首选就是创办文艺刊物。1907年,在东京,他与许寿裳等同学开始筹备名为“新生”的刊物,计划详尽,文稿齐备。刊物即将出版之际,资金和人员却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新生》未能成功问世。
鲁迅于1909年归国后,在1912年抵达北京,在任职。1918年,他加入了改组后的《新青年》编委会,这是我国近代的第一本刊物。此刊物不仅提倡科学与,更是孕育了如《狂人日记》这样的名篇。鲁迅还担任了北大、北师大及女子高等师范的讲师职务。
在1924年,他与孙伏园等人创建了“语丝社”,并发行了《语丝》。他担任主编的这本杂志,宗旨在于推动新思想的产生,并打击旧有思想。在此杂志上,他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及小说《离婚》等作品。
之后,鲁迅还支持成立了未名社,并创办了《莽原》担任主编。此刊物主要刊载短篇创作及翻译作品,其中鲁迅发表了《朝花夕拾》及其他多篇小说和杂文。
鲁迅对刊物的态度严谨且富有创意。他认为刊物应生动活泼、充满。他的刊物如《朝花》、《奔流》、《译文》等均配以精美的插图和版面设计。有人曾批评《奔流》的译著过于偏重“个人趣味”,但鲁迅在《编校后记》中回应道:“关于‘趣味’,尽管有时可能被误解,但我仍希望能在文艺作品中发现其价值。”
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他所主编的刊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新成立后,以他主编过的期刊命名的刊物、副刊如《译文》、《奔流》、《萌芽》、《前哨》、《朝花》等依然活跃在文学领域。
无论是创作还是译著工作,他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
有一次,《作家》月刊创刊号的目录中包含了15位世界文学家的肖像,鲁迅看到自己的画像被印在上面时感到不满。他写信给编者表示希望将自己的肖像删除,因为当时官方禁止他的肖像展示。这体现了鲁迅对刊物细节的关心,也展现了他谦逊的品质。
鲁迅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与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的认真与负责为后世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