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则,阐述了商品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商品的价值,作为价格的本质,通过货币形式得以体现。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法则,它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价格是价值的一种货币表现形式,由多个因素共同构成。
价值是商品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在商品中的体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常指的是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平均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能够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 刺激作用: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商品交换,将刺激同部门同行业的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升劳动生产率,并加强经营管理,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3) 筛选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二、为何有用的物品却不值钱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满足人们某种特定需求的属性。
作为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也是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
除了使用价值,商品还存在着另一种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
仅具使用价值而不构成商品的产品多见于以下情况:(1) 农民为自身消费而生产的产品;(2) 家庭内部自行生产的产品。
三、价值悖论:钻石与水的价值对比
海彻森教授及其他学者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首先受消费者主观需求的影响,再由商品的相对稀缺性或丰富程度决定,最终由供需关系来决定物品的价值。
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物品的价值与其数量与需求的关系密切相关。
西方边际学派则认为,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其价值,边际效用越小,其价值也越小。
四、产权与商品价值
产权是关于物的存在及其使用过程中人们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产权使所有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享有相应的,包括使用自己的资源及由此获得的利益。
五、偏好与物品价值感知
根据经济学假设,人的行为受其偏好影响。
偏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并非直观可见,而是影响人们的行为。
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因此对同一种物品的评价往往也存在差异。
个人偏好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习惯:定型化的行为方式使消费者产生定向的心理结果。
(2) 便利性:许多人将方便性作为选择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首要标准,以节约时间。
(3) 名气追求:很多人将消费品的名气作为选择的前提条件。
消费者偏好的类型包括:(略)
六、边际效用与价值决定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一物品时,额外一单位的消费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或效用。
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需要越多、越强烈,而可供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该物品的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高。
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