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一座弥漫着“老友情怀”的都市,其特色美食老友粉,便是这座城市味道的独特印记。这酸、辣、咸、香交织的滋味,不仅是一道可口的佳肴,更是一份南宁人心中无法替代的记忆。
南宁,作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城市,主食以细腻的大米为主。除了常见的米饭,南宁人还巧妙地将大米磨制成米浆,再进一步转化为米粉,使大米的吃法花样百出。但若提及最能代表南宁的食物,那无疑是具有独特风味的老友粉。
老友粉的起源,流传着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晚清时期,一位厨师为一位患了风寒的朋友烹制了一碗加入酸笋、辣椒、豆豉和蒜末的特色米粉。经过一番爆炒和酸汤的调和,竟意外地治愈了朋友的食欲不佳。朋友为感谢厨师,赠予“老友常来”的牌匾,于是老友粉便因此得名,并逐渐在八桂乃至全球范围内声名远扬。
一碗正宗的老友粉,从选材到制作都极为讲究。虽然酸与辣似乎与南宁传统的清淡口味相悖,但这种突破却意外地拓展了南宁人的味觉边界。经过百年的发展,老友粉已然成为南宁小吃的代表,也是许多南宁人日思夜想的佳肴。其中所蕴含的酸辣之味,总离不开豆豉的调和。
豆豉,古时称为“幽菽”,其味道略带辛涩且浆香浓郁。这种独特的味道,恰到好处地隐藏在酸与辣的背后,成为“老友味道”的基石。
酸脆的酸笋则是老友粉不可或缺的配料。如果说优质的酸笋和豆豉奠定了老友粉的基本风味,那么煮粉师傅的手艺则决定了这碗老友粉是否足够地道。在热锅中爆香酸笋、酸辣椒和豆豉后加入肉片继续翻炒,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却因师傅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巷尾,还是在高档酒店的菜单上,老友粉的身影都随处可见。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友粉的传统制作工艺正受到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曾经深受南宁人喜爱的老友粉如今地位渐趋边缘化。面对传统工艺失传的困境,南宁老友粉正努力寻求保护与传承。
为了保护这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友粉,2008年它被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重点保护。随后,南宁市建立了首个饮食类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南宁老友粉(面)传承基地。在每年的传统文化活动中都能见到老友粉的身影。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老友粉的江湖地位,也增强了市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
一碗色香味俱佳的老友粉,既有香辣的刺激又有浓汤的温润。食用后令人提神醒脑、心旷神怡。这道由友情激发的美食是南宁独有的记忆,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如今老友粉在南宁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它是南宁人的骄傲也是南宁美食文化传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