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及技术应用
在山区公路工程建设中,软土地基的处理对于保障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现场施工案例及山区公路的特定条件,探讨软土地基处理的实用性技术应用显得尤为必要。
2. 软土路基类型的常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1)软土地基的自身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当遭遇荷载或外界震动影响时,易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地基结构失稳。
(2)若路基的抗剪强度无法支撑外部荷载及结构自重,地基便会出现局部或整体剪切。
(3)在上部结构的自重、外部静载及动载的共同作用下,路基可能产生过大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变形,这将对公路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尤其是当沉降超出公路的容许范围时,可能导致公路开裂。
3.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其适用性
针对山区公路的特定条件,提出了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在含水率较高、软土地基较深的地段,可采用木桩基础处理方法。具体地,选用半径大于15cm的松木桩,长度5m,经过碳化处理后,以梅花形布置,间距为50cm50cm。此法对于高含水率软土效果明显,但对于低含水率土质软土,需注意其耐久性风险。
考虑到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可采取强度较高且具有一定抗腐蚀性的次坚石进行填充。填筑前需进行严格和试验,确保材料满足要求。填筑过程中,使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并在顶部铺设50cm的碎石垫层。
排水固结法适用于处理有机黏土和饱和黏土含量较高的软土地基。该方法通过预加荷载,使地基土层中的气体和水分沿竖向水管,减小孔隙比,达到增加地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效果。
——以贵州省某山区公路为例——
该地区气候属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软土地基主要分布在低洼处、河流及溪流旁的水田。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8.5米。在施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水毁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
4. 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施工工艺包括审核施工图纸、储备材料、测量放线、挖除软土、基底承载力检测等步骤。在沿线低洼、潮湿段施工时,若填前碾压达不到要求(压实度≥90%),需采用清淤换填法进行处理。
还需注意雨季、溪流和地下水对施工过程的干扰。在软基处理前,需在路基边上及中间开挖排水沟,确保排水畅通。对于换填法施工过程中的换填土厚度及质量保证,需采取加强管理、技术交底等措施。
5. 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要确保山区公路工程的质量,需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以地质勘探条件为依据,选择适宜的处理技术,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障。
通过科学的施工管理、严格的技术交底及材料质量检查等措施,可有效保证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为整个公路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