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读过的沟通类书籍,《P.E.T父母效能》与《非沟通》皆为我提供了育儿与人际交流的宝贵指南,其中丰富的实例更是加深了我的理解。而今,我有幸接触到一本名为《沟通的艺术》的著作,它的厚重让我心生震撼!它足足四百多页的篇幅,背后还附带着长达二十多页的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沟通分解为“看人入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层次,这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沟通类书籍,正如译者黄素菲博士所言,它适合各类读者。
接下来,我想谈谈书中“倾听”章节带给我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到,作为一名面对众多小学生的教育者,我该如何识别那些可能存在听觉障碍的孩子,并调整我的交流方式。有效的倾听是一门艺术。
在与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做到:减少无谓的言辞;要摆脱分散注意力的干扰;不要过早下判断;学会寻找重点。我们还应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消除内心的杂念,专注于对方传达的信息。在倾听时,我们应先理解对方的意思再作出评价。要能从对方的话语中迅速捕捉到核心观点。
那么,如何理解对方的意图呢?以一个日常对话为例,当朋友问你是否不喜欢某部电影时,这其实是一个看似开放实则带有引导性的问题。真正的开放式问题应该是直接询问你对电影的看法。这样的引导性问题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比如,在早餐店买鸡蛋饼时,店家会问你是加鸡蛋还是加火腿,这实际上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让你选择其一。相比于问你要不要加菜这样的问题,选择性的答案往往会增加被选择放弃的概率。这些都是说话者巧妙设置的“圈套”。
再如,当对方说:“如果我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你能保证不生气吗?”聪明人的回答是先听取对方的想法再作回应。书中的实用案例和情境分析都详尽而深刻。
虽然要读完这本厚书还需时日,但仅从“倾听”一章中就能看出其理论和实践的丰富性。至于书中的其他内容,我将在后续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