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中年人而言,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在晚年能够“安享,有所依归”。这背后更多的是希望在故土寻觅一处安身之所,因此常期望子女在富裕后能在老家兴建住宅。
但部分年轻一辈对此不解,他们好奇为何不选择在繁华的都市购房,而非老家。有的老人解释此为养老之用,有的则强调老家的土地承载着他们的情愫,是代代相传的守护。其实,老人们的真实想法蕴对家乡的眷恋与对传统的尊重。
我年事已高,年轻时所挣皆已赠予子女。如今手中虽有些许积蓄,但我不会同意子女在都市购房。因为老家的亲朋众多,节日时若在都市无亲无戚,难免会感到孤单。我更倾向于希望子女能在老家兴建房屋,我亦会提供一些资助,以便日后有个归宿。
尽管外界的房屋对子孙教育有所帮助,且风景优美、热闹非凡,然而它终究是异乡之地。若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房,不仅会倍增颜面,更重要的是老来有个安身之处,与邻里共叙时光。像我叔叔一家虽在外购置房产,但过年时仍需借住他人之处,这便是我坚守老家建房之念由。
我虽与孩子同住在都市中,但我仍每月返回老家一次。那里有我往昔的回忆和深深的乡土情结。我钟爱那里的自然环境与宁静氛围。每次回到老家,我总能欣赏到田园中的果实,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而夜晚的农村尤为宁静,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忙。
现今我六十五岁,孩子们都十分孝顺。他们知道我年迈需要良好的休息,因此晚上九点左右便会关掉电视,一同进入梦乡。虽然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我仍怀念儿时在农村的自由与自然。
儿时在农村的日子里,我喜欢在山上奔跑、眺望远方。而都市生活则让我感到束缚与迷茫。每天除了买菜时的短暂行走外,我并不愿意到其他地方闲逛。因为城市的房屋建筑相似,容易让我迷失方向。而站在窗前,我只能看到来来往往的车辆和相似的房屋。
曾与孩子提及我的想法时,他们表示理解并答应有朝一日在老家盖房。这既是我的期盼也是他们的动力。虽然年轻时我热衷于外面的世界,但当自己老去后才明白何为真正的家。家不仅仅是家人的团聚,更是拥有亲朋好友和熟悉的环境。
回想起儿时读书的日子,我总是喜欢到处游玩。长大后虽在大城市发展但父母仍希望我能注意安全。后来我虽有机会让他们随我进城生活但父母仍选择每年回老家住一段时间因为那里的庄稼熟了而我知道他们是因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一辈子辛苦打拼我也没有能力在城市里买房所以我始终盼望着孩子们有能力去实现这个愿望。
在我父母的临别之际他们告诉我若有机会记得在老家盖房这并非为了面子而是希望我自己能体验到在老家养老的幸福生活这里有我熟悉的人和环境而城市的房子终究缺少了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