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
端午节,那一手工包制的粽子又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无论是爸妈亲手制作的,还是同事推荐的网红款,哪一款最得你心?
口味风尚 - 众生百态的粽子
01 万物皆可“粽”,包进去的就是你的世界。
端午的仪式感中,吃粽子可是重头戏。随着口味的不断创新,甜咸之争早已升级。
现在,加入了老陈皮、鸡内金、桑叶、淡竹叶等养生元素的粽子,你是否爱了呢?还有那“七星连珠”大肉粽,单个就有2斤多重,真是靠“吨位”出圈。
潮汕的鸳鸯粽,让咸甜口味都能得到满足。级非遗草编技艺编成的螃蟹粽,堪称“包粽子难度天花板”。用野生植物染色的彩虹粽,颜值担当非它莫属。
云南小粒咖啡与糯米的组合,让你吃一口就能提神醒脑。
不禁让人感叹,一个粽子仿佛能包下整个世界。
历史溯源 - 粽子的前世今生
02 揭秘粽子的由来,古人早已玩出了花。
“角黍”乃是粽子的雏形,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古人根据牛角的形状制成这种祭品,用于祭祀。
《说文解字》是最早记录粽子的古籍,东汉许慎在其中解释“芦叶裹米”即为粽子。
夏至也曾吃粽子,但后来端午逐渐接过这一传统。古人用粽子来纪念屈原,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意义。
世界上最早的粽子实物在江西九江德安县出土,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唐宋时期,粽子口味开始多样化,宋代典籍记载了各种果品入粽的情景。
苏东坡作为美食家,还发明了东坡粽。不同朝代都有各自的粽子特色和寓意。
无论从古至今,粽子都是端午美食的“C位”。但你可知,乾隆皇帝的粽子宴上竟然有1276个粽子?
健康提示 - 吃粽子也有讲究
03 粽子美味,也不要“炫”太多。
端午节吃粽子,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三件事记得提醒家人。
选对口味:尽量选择少油、低热量的小粽子,避免给身体增加负担。甜咸有度:甜粽可选择低能量无添加的,咸粽则推荐鱼虾肉等健康食材制作的。
选对时间:最好在午餐时吃粽子,并减少同餐主食的摄入量。避免空腹和睡前吃粽子,以免给胃肠增加负担影响睡眠。
细嚼慢咽:吃粽子时要注意不要大口吃,中老年人尤其要小心。存放粽子也要注意卫生和时长。最好即包即吃,若需存放应加热后再食用。
搭配蔬菜:吃粽子时搭配蔬菜有助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