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农村地区广泛建设了沼气池,然而如今却鲜少再有人使用。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沼气,是由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它的特性与天然气有所相似,主要成分是甲烷,并由二氧化碳、氮、氢、氧以及硫化氢等气体组成。虽然与天然气有所不同,但沼气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的优点,使用起来既卫生又方便,常被用于照明和烹饪,有助于农民节省电力和柴火煤炭的消耗。
前,面对农村家庭电力资源匮乏、经济条件有限的现状,曾大力推广沼气池的建设,投入了庞大的财政支持,旨在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这项举措的背后,是对农村发展的深切关注和对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期望。
一个容量为六立方米的沼气池,仅需投入四头猪的粪便,就能满足一个家庭日常的照明和烹饪需求。沼气原料并不局限于粪便,还可以是各种作物秸秆、废渣和泔水等。经过发酵后,这些废弃物便能“变废为宝”,而发酵后的残渣还可以作为化肥使用。从这个角度看,沼气具有低成本和再生的优势。
原料问题成为了沼气池推广使用的关键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年轻人多选择前往城市工作,导致家禽饲养数量减少,沼气原料变得紧缺。如今农村家庭多已通电、通水,甚至有的地方还通了燃气,导致对沼气的需求量逐渐下降。
除此之外,沼气池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例如,出气量的不稳定性与气候温度密切相关。在炎热的夏季,发酵速度快、出气量高,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可能出现供气不足的情况,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使用体验。
沼气池的安全性也是一大问题。由于沼气是易燃气体,其气体组成复杂,当可燃气体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极易发生爆燃。沼气池中的废料需及时清理,否则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甚至产生有毒气体,对人和动物构成威胁。
就在2023年10月15日,湖北宜昌发生了一起村民坠入沼气池的,四人在救援过程中因沼气池的毒气而受伤,导致五人伤亡。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沼气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牲畜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一些养殖场开始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环保的粪便处理方式——发酵池法。例如,有的养殖场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将屋顶种草作为牲畜饲料,粪便发酵产生沼气,沼渣用作肥料,而池中的水则用于浇草和冲洗猪栏。这种模式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实现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