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的世界里,流行语的评选与演变总是引人关注。那么,《咬文嚼字》是如何确定流行语的评选标准呢?
《咬文嚼字》的评选标准,首要考虑的自然是词语的流行度。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依据两个关键点:一是语言学价值,即这个词语是否在遵循汉语使用规范的前提下,具有创新性,并在语义上有所发展;二是社会学价值,即在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这个词语是否能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
随着现代社交媒体的崛起,信息的传播愈发圈层化。不同平台、不同App的用户对于新词新语的感知存在差异。例如,小红书的用户与豆瓣、微博、抖音、B站的用户,对于流行语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新词新语在成为大众流行语前,必须经历破圈的考验,即能在多个平台间传播。
尽管我们年度流行语的评选体量有限,仅十个词左右,但依然会出现一些词因未广泛传播而被忽视的情况。那么对于那些特殊、不太常见的词语,如“city不city”,我们应如何看待呢?
像“city不city”这样的词语,其形成路径与传统流行词有所不同。过去我们选词时对字母词较为谨慎,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但此词是一个外国词汇放入汉语结构中的例子,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时代的语言交融。这种词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都有其特殊价值。
我们也明白,网络中存在的某些网梗,如666、YYDS等,可能并不符合汉语的使用规范。对此,我们坚持一定的监管标准。这些词往往缺乏语言智慧,也不符合我们汉语的发展需求。在评选时即使网络投票数高,也会因其不符合标准而被剔除。
至于小学生作文中是否可以使用网络流行语,如“班味”、“松弛感”等,应当谨慎对待。新词新语在当年含义和用词规范都是不明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更高的标准。
施隽南先生指出,无论是对于流行语的评选还是对于语言教育,都需要我们保持观察和思考。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