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亦称“砼”,是由胶凝材料将集料紧密结合成一体的工程复合材料。它天然具备一定程度的防水能力。但您可能会好奇,既然如此,为何还需进行额外的防水处理呢?
混凝土内在的微妙缺陷
混凝土内部构造中存在着许多细微的毛细管道、难以察觉的细小裂缝以及孔洞。加之施工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可能存在振捣不均的情况,这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类似蜂窝的结构和孔洞。
这些潜在的风险为水分渗入混凝土提供了通道。水会通过这些毛细管道、裂缝、孔洞逐渐渗透进去,对钢筋及混凝土结构造成。
水对混凝土结构的潜在威胁
水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水分借助这些微小的通道进入混凝土结构中,逐渐腐蚀结构内的钢筋,导致钢筋锈蚀并产生膨胀,从而混凝土结构,甚至引发更大的裂缝。
随着裂缝的扩大和水分增多,腐蚀程度将愈发严重。长期下来,这将严重威胁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可能导致建筑报废或发生安全。
简而言之,尽管我们不能完全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毛细管道和孔洞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进行防水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防水处理的双重策略
1. 以结构自防水为主
结构自防水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提升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这样,混凝土不仅具备承重和围护功能,还拥有出色的抗渗能力。
豫龙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采用外掺方式,不改变混凝土配比,直接在胶凝材料中加入防水剂,从而生产出具有优异防水效果的混凝土。
当混凝土出现微小裂缝或防水层失效导致渗水时,其中的防水材料能借助水的进入,以水止水、渗透结晶的方式发挥作用,为建筑物提供持久的全方位保护。
2. 外置防水层作为辅助措施
外置防水层是通过使用防水涂料、防水卷材等材料在建筑表面形成一层额外的防水层,以阻止水分渗入建筑内部。
虽然混凝土自身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但单纯依赖混凝土的防水能力不足以完全避免建筑渗漏问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坚持结构自防水与外置防水层相结合的防水策略,以确保建筑真正做到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