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的概念指的是商业活动中的直接商品或服务销售给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的环节,是商品从流通领域到达消费领域的终端。
这一概念体现了零售的几个显著特点:以服务消费者为主、交易数量较小、交易频繁且产品种类丰富。这些特点与消费者(人)、交易环境(场)、交易产品(货)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零售行业中,大部分问题都可以从“人货场”的思维框架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理解这一分析思路:
针对某服装品牌的客单价数据进行分析,其营业面积为268平米,拥有20位店铺员工,平均月销售额为62.3万。通过数据,发现该品牌在2013年10月的客单价较之前有所下降。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分析一:“可能是因为10月份促销活动的折扣力度较大。” 这主要涉及价格和销售策略(场的角度)。
分析二:“可能与这个月新员工的数量增多以及他们的销售技巧不高有关。” 这一观点更多考虑的是员工层面(人的角度)。
分析三:“是否与10月新上线的商品价格偏低或低价商品过多有关?” 这涉及到货品的进价与品质(货的角度)。
分析四:“当月的商品缺货问题,特别是主打商品可能会影响客单价。” 这是从商品供应和库存的角度进行的分析(货的角度)。
分析五:“可能因为天气炎热导致高单价商品销售不佳。” 这是从环境因素和季节性需求(场的角度)进行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是从人货场的某一方面入手进行思考的。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我们需要在分析前整理好自己的分析思路框架,分别独立地分析每个部分涉及的不同因素。
在新零售中,结合线上线下的优势,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人货场”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拓宽了我们可以考虑的分析维度。针对线下零售的分析重点又该如何选择关键指标呢?无论是从顾客还是员工的角度看,如何更好地平衡服务、产品以及店铺的运营环境都是关键所在。
从传统零售到新零售的转变中,“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新的零售环境下,我们更加关注消费者的体验和个性化需求,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除了顾客层面外,员工层面的工作效率也是零售业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对于商品的分析不仅仅关注生产过程还要考虑到商品的价值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提升商品的流通效率。
在消费场景方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重要的“场”。利用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用户购买决策、仓储配送等环节的效率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