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遇到情绪波动,或面对一些情况时,我们可能不能冷静理智地思考,反而情绪所占据着主导,因此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减少情绪的负面影响呢?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理性疗法,也被称为ABCDE情绪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中,埃利斯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并非直接由某一事件引发,而是源于个体对这一事件的错误认知和评价所形成的信念,最终导致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关于ABCDE情绪管理:
A(Activating events)即激发事件,是发生的事情;
B(Believes)指个人对激发事件的解读和看法;
C(Consequences)指个体因这种解读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D(Disputing)则是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的过程;
E(Effects)则是通过上述过程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效果。
简单来说,就是事情发生后,我们会对这件事形成自己的看法,这种看引发我们的情绪反应。但我们可以试着与不同的想法进行辩论,最终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人们常常误以为事件本身导致了情绪的产生,因此常常责怪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情绪的产生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事情,而非事情本身。例如,当朋友因故不能履行约定时,有的人会因此感到不开心,而有的人则能够理性看待。
要明白,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会带来愉悦感。我们的情绪往往源于我们的思维,当思维不合理时,就会产生困扰。任何人都可能遭遇不合理的思维,而思维正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我们需要借助与他人交流、理论辩论来消除不合理的思维。如果我们不与外界交流、不进行辩论,就会被自己的思维所困扰,容易产生挫败感或自卑心理。
例如学车时摔倒再所难免,重要的是在摸索中掌握平衡、学会骑行。再如对于自己学习骑车的失败,我们不能认为这是自己没有平衡感或很丢人的事情。我们需要通过与他人交流、辩论来消除这种不合理的思维。
再如销售行业中的例子,顾客对活动或折扣的期待过高而引发的不满情绪其实是因为他们的不合理期待所引发的困扰。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过分担心危险(如害怕未知的疾病、社交焦虑等),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和期望(如渴望得到重要人的理解),以及过分关注无法改变的事实(如过去的错误)。这些都是我们不合理的思维和情绪反应。
为了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我们需要学会运用ABCDE方法中的D和E环节与他人进行交流、辩论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自己思维的合理性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期望值。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