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建筑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构造,位于民居的处。你会在第一外发现一堵墙壁,它的存在巧妙地遮蔽了视线,使得屋内的景象变得神秘莫测。这堵门后的墙壁,被尊称为“玄关”,而那矗立其中的墙则被称为“照壁”。
照壁,也被称为照墙,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其独特的称呼——南方称其为照壁,而北方则称其为影壁。在古代,它还被雅称为“萧墙”,这也正是“祸起萧墙”这一说法的由来。
照壁的建设并非简单之事,其基本结构由壁画、底座和壁顶三部分组成,多以砖石垒砌而成。在建设时,无论是用料、造型还是建构,都极为讲究。特别是在古代的豪门贵族和大户人家宅院、等地方,照壁更是不可或缺。其正反两面都经过精心装饰,绘画、书法、雕刻样样俱全,做工精细至极,仿佛是一件件艺术品呈现在世人面前。
特别是在北京周边的郊区,平民居住的房屋中也常见到照壁。特别的是,这些照壁上常常书写着康熙皇帝的“福”字,这个福字字形独特,窄而长,被民间传为“万福之源”。照壁因其特有的位置和装饰,不仅烘托了居住环境的气氛,增加了住宅的气势,更是古代建筑中对家居保护的一种体现。这也成为了独有的居住建筑文化形式。
对于笔者祖父这样的画匠来说,照壁的绘制是一种技艺的传承。祖父曾是有名的画匠,常被邀请为达官贵人绘制照壁。老一辈人常说,旧时人们相信住宅中有鬼怪出没,会带来灾祸。而有了照壁,鬼怪见到自己的影子,便会退却。祖父和匠人们用泥塑出山峰、楼阁、人物等形象,经过晾干上色,其壁雕艺术让人叹为观止。官宦之家的照壁装饰更是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除了艺术价值,照壁还有其实用功能。它可以遮挡外人的视线,保护宅院内的隐私。它也作为宅院的标志,给人带来空间变换的奇妙感觉。
在90年代中期,笔者在山西大同求学时,曾亲眼见过现存的古代九龙壁。这座照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体积庞大,整个壁面生动活泼,雕工精湛。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虽然府邸已在清崇祯末年的兵火中毁损,但九龙壁却幸存至今,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