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汽车败局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当我们回望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不禁会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极越汽车的失败?
在商业的舞台上,成功与失败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复杂的交响乐。汽车行业,尽管盈利空间广阔,但并非两家企业简单商讨商业模式后,便能轻松实现盈利。
极越汽车的投资者中,有汽车领域的老手吉利集团掌门李书福,也有互联网领域的巨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按常理来说,他们的联手应当是天作之合,成功的机率极大。事实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极越汽车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百度希望在智能汽车的智舱和智驾方面有所建树,而吉利集团则希望提高自己的平台和制造利用率。但背后的倒闭逻辑却直指资金问题——百度和吉利都不愿再投入资金。这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的失败。
从股权结构看,百度作为大股东之一,负责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的提供以及公司的日常运营;而汽车的零部件采购、平台及制造则由吉利负责。一辆定价20万元的汽车中,百度提供的智舱和智驾系统成本大约在2-3万元之间,这意味着吉利在极越汽车中能够获得较大的资金流水和毛利空间。
吉利自身也拥有座舱和智驾体系,这使得百度提供的智能化方案成本透明化。复杂的汽车供应链及制造成本摊销,对于百度来说是一个难以搞清楚的领域。
据传,今年7月,李书福与李彦宏曾就后续投资问题进行密谈。当时百度承诺投资30,期望通过智舱和智驾的关联交易快速回收投资。但极越汽车的销售并未达到预期,这使得李彦宏改变了投资计划。而吉利本就不愿大额跟投,最终只能选择观望。
市场对极越汽车的需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而极越等新品牌在没有足够烧钱能力和决心的情况下,仅靠技术和产品是无法走远的。
李彦宏并未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造车事业中,而李书福为何会相信这种模式并投入资金,成为了难以理解的谜团。从商业路径的选择上看,华为的例子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华为不造车却为汽车产业赋能,显示了其前瞻性的商业智慧。而百度在造车事业上的路径选择似乎有所欠缺。
极越汽车在商业模式上更像是吉利和百度的中间商,这样的模式下,极越汽车很难获得成本优势。在当今车市高度内卷的环境下,其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李书福对科技的追求体现在他对科技型公司的投资上,几年前他就对科技公司不遗余力地进行投资。吉利的发展战略在不断变化。最近的《台州》显示了吉利聚焦汽车主业的决心,包括不再跟从百度投资极越,都是吉利战略转变的具体行动。
显然,吉利当初进入极越汽车的决定是其战略上的一个失误。代工虽是短期的好生意,但下场造车需要像小米、蔚来、理想那样坚决,创始人需亲自下场并解决供应链及资质问题。简单的资源匹配和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无法在造车这件事上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