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设施介绍
一、设施布局
设施坐北朝南,每个单元由4至8个温室大棚组成,整体高度在6至9层之间。每个大棚的尺寸为长900厘米、宽150厘米,其间的路巷宽度为60至65厘米。每层的高度在57至60厘米之间,保证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也方便了作物生长。为了良好的通风和排除有害气体,房顶设计有4至6个通气筒。整个设施的栽培面积约为每亩一个单元。
二、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主要采用稻草为基材,辅以其他营养成分。具体比例包括稻草占投料总量的88%,磷肥占稻草量的1.5%~2%,膏粉占3%,石灰占2%,牛粪占8.6%,以及适量的尿素和菜饼。
配方二:以稻草为主要成分,同时调整了部分其他配料比例。其中包括稻草占投料总量的91.6%,磷肥占2%~2.5%,膏粉和石灰的比例略有调整,而尿素的用量也有所不同。
三、培养料处理及堆制
预湿和建堆是培养料处理的关键步骤。预湿期为5天,建堆时需注意宽高逐渐缩小,并在建堆过程中适时加入配料,最后加入石灰。整个过程需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保证培养料的充分分解和转化。
四、后发酵及管理
后发酵是关键环节之一。方法包括上架后加温,使棚内温度迅速升至60℃,并保持20-30小时。期间需喷洒敌敌畏进行防虫处理。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6天,期间需注意调节pH值和铺料厚度,以促进放线菌和腐殖分解菌的大量繁殖。当培养料达到特定标准时,如料呈褐色、腐熟均匀、有特有料香等,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五、播种与养护
播种时期应选择在8月底至9月上旬。播种后需闭棚3天以促进菌丝萌发。之后需注意室温控制,避免菌丝因高温而萎缩死亡。随着菌丝的生长,逐渐加大通风量,保持棚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六、盖土与出菇管理
盖土时需选择适宜的土壤并混合谷壳、石灰粉等材料。用农用薄膜覆盖并进行熏蒸处理后,再喷洒杀菌剂,保持菇房的湿度和通风。出菇时需注意控制喷水量和室内温度,促进菇类的生长。
七、病虫害防治及采摘
以预防为主,结合培养料后发酵处理,防治鬼伞、疣孢霉病等病害。发现鬼伞应立即拔除,疣孢霉病可用克霉灵防治。对于虫害如菇蚊、螨虫,可采用敌敌畏进行熏蒸处理。采摘时需根据菇的大小和生长情况适时采摘,保持菇房的温度稳定并进行合理的采摘次数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