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元的现金,借助国债或理财产品等途径,轻松实现年化约4%的收益率成为了一种可能性。如果持续以这样的收益率进行再投资,经过大约177年的时间,那十万元的本金将会利滚利地增长至惊人的9951万元,这样的亿万富翁梦想似乎触手可及。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无人如此?难道我们连为子孙后虑的余地都没有吗?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智慧与考量呢?实际上,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稳定的持续收益率难以为继。
复利计算看似简单,然而确保长期固定复利收益却并非易事。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期望国债和理财产品长期保持4%的收益率,但谁又能确保未来的百余年里,这一状况会持续不变呢?在理财领域,诸如银行和保险公司这样的稳定收益代表通常仅能提供最高至3%左右的承诺利率,且随着时间推移,承诺的收益率还有可能更低。比如,的十年期国债利率在过去几年间波动剧烈,目前仅维持在较低的0.653%水平。
第二个原因则是通货膨胀的挑战。
通货膨胀并非仅仅指物价上涨,它同样涉及社会财富的整体增长。我们的消费价格指数确实呈现着年化2%-5%的增长速度,但这仅仅反映了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财富增长意味着你手头财富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份额也要有所增加。比如,在社会总财富为100亿时你手中有10万元,这是十万分之一的比例。你是否希望这个比例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呢?如果十年后你的财富份额从十万分之一降至百万分之一,那么这就意味着你的财富贬值了。
以历史为鉴,我们可以发现过去的三十年间,的广义货币总额M2经历了惊人的增长。即使在每年高投资收益率下进行复利计算,长期累积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将时间线拉长至177年,这期间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
回到177年前,当时的货币主要依赖于黄金和白银。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的形式和价值都在不断变化。例如,在1873年根据铸币法案规定的一美元与白银的兑换比例,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我们的资产也许面临着极大的贬值风险。
更何况,持有大量现金并不是真正的投资。即便你将钱投入黄金等看似“保值”的资产中,也只是稍微抵挡了通胀的冲击而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会导致我们的购买力不断扩张。例如,过去我们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一克黄金,而现在可以买到十克。
真正的投资者不会选择进行这种长期的静态投资。像那些身价百亿乃至千亿的富豪们一样,他们更倾向于寻找其他更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他们明白现金的静态增值能力有限,而真正的财富增长往往来自于其他更有价值的项目和实业。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实业中或者寻找其他更有价值的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