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学习指南:深入理解第二章的弹性概念
在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中,第二章关于弹性的理解是掌握这一章节的关键所在。
经济学名词:弹性
当我们谈论弹性的概念时,它实际上可以应用于所有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
简单来说,当一个事物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事物也会随之改变,这种变化的相对程度就是弹性的大小。例如,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需求的变动对生产量的影响等。
关键概念解析
作为原因的变量,我们常常称之为自变量(因其自身发生变化而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受到自变量影响而发生改变的量,则被称作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量)。
从字面意义上看,自变量是自身变化的程度,而因变量则是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程度。
在经济学中,弹性的计算通常使用一个公式:弹性系数 =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 /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这个系数反映了变化的反应程度。这种反应程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敏感”。
深入探讨供需关系
在经济学领域,供需关系是研究的重点。价格、收入等因素都会影响需求的变化,而供给的变化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是最为关键的一个。
当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的改变程度就称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通过公式我们可以得知,如果需求的变动比例大于价格变动比例,那么弹性系数就会大于1,说明这种变化是敏感的。反之则不敏感。
同样地,价格对供给的影响程度我们称之为供给的价格弹性;而当收入发生变化时,需求的变化程度则被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
清晰表达,检验理解
为了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四种弹性系数,最好的方式就是你能口述清楚这四种弹性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具体包括:
1. 需求价格弹性
2. 需求交叉弹性
3. 需求收入弹性
4. 供给价格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