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延长产业链_延长产业链的例子

2025-02-1602:26:47创业资讯0

眺望远方,黄土高原的山峦千沟万壑,延伸至视野的尽头。北赤村,就坐落在这壮阔的宜川县云岩镇旱塬之上。

村子里有254户人家,共858口人,他们的居住地偏远且地势陡峭,山地贫瘠与村民的贫困紧密相连,2014年全村的贫困率高达30%。

回忆过去,村委会安文忠摇着头说道,“那时我们住着土窑洞、土坯房,一场大雨就让人睡不安稳。”

如今的北赤村已经变了样。旱塬上,果园一个接一个,苹果挂满枝头;敞亮的砖瓦房一排排整齐排列。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巨变?原来,是苹果产业链的延长让苹果的身价翻倍,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好。

好资源为何未能带来富裕?走进北赤村的果园,村民李群刚向记者述说他们的困扰,“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们的苹果种植一直没能走出困境。”

苹果在北赤村有着“铁杆庄稼”的地位。全村有3164亩耕地,其中种植了1880亩的苹果,人均两亩多果园。曾经的苹果树却让村民们愁肠百结。

安文忠表示,尽管宜川地处苹果优生区,但北赤村的土地种植庄稼效果不佳,却适合种苹果。这里的光照足、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苹果个大、颜色红、口感脆。为何这里的好资源没有发展出好产业呢?原因在于种植方式的落后和市场的应对不足。

安文忠记得,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苹果价格一路下跌,最终连成箱的苹果都无人问津。有些村民无奈地砍掉了苹果树。

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村民们常常束手无策。例如,李社荣回忆起2015年夏天的雹灾,“最大的冰雹有鸡蛋大,好端端的苹果被砸得没了样。”

尽管面临困境,但村民们并未放弃。他们尝试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希望通过改变来摆脱贫困。

新品种的引进和老果园的改造取得了显著效果。给予补贴,合作社带动了村里的果园进入更新换代的快车道。曾经的老旧品种逐渐被淘汰,换上了更适应市场的新品种。

新技术的推广也紧随其后。请进果树的专家进行培训,村里自己的“土专家”也开展了一系列培训课程。水肥管理、疏花疏果、套袋着色等标准化流程得到了全面推进。

在打好基础的也为果园的安全保驾护航。例如,李社荣家的果园安装了防雹网,给予补贴,这相当于给果园戴上了“安全帽”。

为了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村里还引进了水渠,确保果园在干旱时也能得到灌溉。

在市场上,北赤村的苹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论斤卖,到现在论个卖。一个苹果能卖到20块钱!

村里还不断拓宽新的销售渠道。例如,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销售苹果,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利润。

为了提升苹果的品牌价值,县里还统一推荐品牌,在全国大中城市发展苹果直销窗口和专卖店。

北赤村还在探索深加工的可能性。例如,一家农产品公司就通过加工苹果脆片、酵素、果脯等产品来增值。

安文忠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苹果与旅游结合起来。他认为北赤村离黄河壶口风景区不远,果园也是旅游资源,“春天的苹果花海和秋天的红苹果都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回顾北赤村的转变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优势资源的地区若想摆脱贫困,关键在于如何唤醒和发掘农民自身的创富潜力。北赤村的实践经验对其他地方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日报(2023年7月15日 01版)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