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的杰作——“应龙号”架桥机,于11月28日在珠肇高铁施工路段,顺利完成了首次架设任务。作为全球首台千吨级多模式新能源架桥机,“应龙号”以其独特的性能和技术引领行业新潮流。
自几十年前,从几十吨级的架桥机发展至今,上千吨级的“应龙号”见证了“基建狂魔”如何将这一称号从概念变为现实。每一次技术升级,都代表着实力的跃进。
那么,“应龙号”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是在超低地段和桥墩密集的区域,它依然能轻松自如地开展工作,这得益于其多模式新能源动力系统。
这款设备的动力核心是增程器+动力电池模式,让电能成为主要驱动力,同时也可以搭配传统的燃油驱动力系统。使用新能源后,可节省传统燃料高达40%,这在千吨级架桥机领域是首次应用新能源动力系统。
除了节能环保,“应龙号”的“多模式”功能更是其一大亮点。它可以根据施工环境的复杂特点,实现模块化的设备应用。这意味着传统的架桥机设备功能一体化,而“应龙号”则可以灵活拆卸和衍生使用。
为了适应珠肇高铁的特殊施工环境,“应龙号”特别设置了专用的单线中支腿和双跨架设方案。这些新功能和新方案都是为了满足珠肇高铁复杂施工环境的特殊需求而设计的。
珠肇高铁施工环境复杂,相邻的广湛铁路使得施工相互影响的可能性降低尤为困难。再加上该地区人口稠密,民房建筑设施多,使得施工难度进一步加大。桥墩线间距小、线路高低落差等情况,都让传统架桥机在这里显得有些吃力。
“应龙号”的诞生,正是为了应对这样的复杂路段。它多模式转换使用,能在高低不等、宽窄无度的环境里高效切换功能,就如同变形金刚一般灵活。
新架桥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吨级加大,设备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回望四十六年前,当初那个废弃的农机厂,谁能想到会成长为如今的工程研究巨头呢?
几十年来,从工程机械研究所的成立到中铁科工集团的崛起,每一代架桥机的研发都是工程技术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铁路修建不仅仅是平地而起,很多时候还需要架设高低不等的桥梁。而架桥机的出现,就如同横跨在线路上的会走动的吊车,确保了梁体安放的精准性。
虽然架桥机结构看起来不复杂,但关键在于它能起吊的重量。随着铁路桥梁梁体重量的增加和施工环境的复杂化,对设备的精确度和稳定性要求也日益提高。
早期的架桥机起吊重量已不能满足需求,但每一次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都代表着基建的进步。从最初的65吨级到现在的千吨级,“应龙号”的诞生不仅是一次技术飞跃,更是实力的象征。
随着高铁等交通基建的蓬展,未来对架桥机的需求还将更加多样化。相信我国的架桥机技术会持续不断进步,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会走出国门,为我国的技术口碑不断增添光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