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中厂小厂一览表_互联网大厂都在哪些城市

2025-02-1604:26:14经营策略0

昔日一篇文章曾概括:在音频行业中,大型企业常于数码产品及家电领域,而在Hi-Fi及Hi-End领域,往往是小厂和微型工作室占主导。此观点至今仍被众多音响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众所周知,Hi-Fi行业里“小厂”文化盛行,这些“Hi-Fi小厂”往往比那些“大厂”更有发烧追求。他们以追求优质声音为主要目标,为此投入资源、专业知识,即使利润回报不大也乐此不疲。他们不太考虑市场的口味与趋势,也不太考虑销量,这种纯粹的发烧追求是大多数大厂所不具备的。

尽管如此,相对意义上的大厂在Hi-Fi圈内仍占一席之地,如的J、麦景图,德国/丹麦的Dynaudio丹拿,以及英国的B&W宝华与KEF等。这些大厂产品线丰富,从高端到中低端一应俱全,产量也较大。

当谈及高端和顶级器材时,大多数厂商都是小厂或是微型工作室。如瑞士的FM、Goldmund等,德国的Burmester、M等,这些品牌在行业内享有盛誉。虽然员工人数不多,但产品声望卓著。有的甚至是一人设计,如D'agostino放大器、法国YBA(Yves Bernard Andre)等品牌。

日本Stax和的Grado是耳机领域的典型代表。虽然员工人数不多,但它们在Hi-Fi耳机领域声望极高。与森海、AKG等大牌相比,这两个品牌更显“微型小厂”的特质。即便如此,它们在耳机发烧圈内的知名度和声誉依然很高。

目前国内有些Hi-Fi厂牌如山灵、欧博等,虽然规模中等,但与家电数码领域的大厂相比仍属“小厂”。“发烧小厂”人数不多,通常十几人或几十人。这样的规模覆盖了绝大多数的Hi-Fi名牌。

Hi-Fi精神在小厂中得以充分体现。这些小厂大多是私人或家族拥有,不是上市公司,因此没有来自股东的利润和增长压力。老板可以在养活自己、小有盈利的前提下,对Hi-Fi设计的艺术和声音的追求给予更多投入。

纯粹的Hi-Fi追求在当今世界并不容易实现盈利和大众化。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厂对Hi-Fi领域不感兴趣的原因。像索尼、、三星、LG、苹果等大公司更倾向于追求快速回报和市场份额,而Hi-Fi产品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持续的研发测试投入。

近年来,随着苹果产品的流行,一些传统Hi-Fi厂牌开始涉足苹果业务,因为这部分业务能带来大量盈利。传统Hi-Fi牌子也开始重视耳机业务,因为随着智能手机的增长,耳机业务呈现迅速上升趋势。

尽管Hi-Fi市场规模较小,但音频市场整体规模仍可观。只是大多数人只需要方便出声的设备而非Hi-Fi或发烧级产品。传统Hi-Fi品牌都在努力开发能满足大众需求的低门槛产品。

总结而言,Hi-Fi产品和数码产品、家电产品有所不同。Hi-End产品追求的是具有个性化美感的声音和艺术审美特性。对Hi-Fi和Hi-End感兴趣的顾客相对较小。这也意味着Hi-Fi精品大多不会出现在大厂或大牌中。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