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谈起
“出家人”是否等同于“和尚”呢?
谈及出家人,人们常以“和尚”、“大师”等称之。
这样的称呼是否恰当?是否所有出家人都能被称为“和尚”?
在现今社会,"和尚"一词常被用来泛指男性出家修行者,但这样的使用方法实际上与其原本的含义并不相符。"和尚"并非每一位出家的佛弟子都可随意称呼的称谓。
按照佛教的规定,出家的佛弟子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刚出家的修行者被称为沙弥(女性则为沙弥尼),意味着应勤勉修身,克制恶念,行慈悲之道。
第二类,年满二十岁并受比丘戒的修行者则称为比丘(女性为比丘尼),意为乞士——向上乞求佛法,向下乞求生活所需。
第三类,在受比丘戒后的五年内,即使已通晓,也不得直接称为轨范师(阿阇梨耶),需在五年后以所学之长教授他人,方能被称为轨范师,受人尊敬并教授学识。
第四类,经过十年修行后,他们可以成为亲教师或博士(梵语为邬波驮耶或邬波遮耶),意为"依学",指依靠他们学习戒定慧之学。
根据印度古时的称呼,“和尚”源自于对“乌社”的转音,意即“吾师”。只有受比丘戒超过十年且深谙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的修行者,才有资格为人剃度、授戒并被称为和尚。
第五类,修行满者,尊称为上座。
第六类,修行满五十年者,则尊称为耆宿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