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古代社会,尤其西周时期,工商业一直受到的严密控制,其盈利归公家所有。这种制度,我们今天称之为国有企业制度,而在那个时代则被称为“工商食官制”。这个名称直白地解释了工商从业者的生活来源依赖于的供给。
工商食官制的存在,在《国语》等古籍中有所记载。那么,你可能会好奇,西周时期的“国有企业”员工们生活得如何呢?答案是非常优渥。
西周时期,青铜制造和丝绸纺织技术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何尊、毛公鼎、虎父乙鼎等文物的出土可以看出,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青铜器制作精美。在纺织方面,西周时期已经能够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由于负责手工业生产,能够调动最优秀的工匠和最优质的原料,因此能够制造出最为精美的产品。这也意味着,工商业由负责管理,为工商业从业者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不仅如此,商朝时期,大部分的工商业也是由来负责的。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而著称,因此“商人”这个称谓便由此而来。商朝的都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都市,被形容为“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殷商后,其文化与商业精神在宋国得到了延续。宋国因其经济发达,都城商丘和境内的陶邑都成为了当时的贸易中心。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计然就出自宋国,他还有一位杰出的弟子——范蠡。
在那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手工业和商业由控制,这实际上是对商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的体现。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古代社会通常被认为重农抑商,但在商周时期,由于尚未进入小农经济时代,因此并没有形成重农抑商的思想。相反,看到商业能够带动城镇的繁荣,因此不仅不抑制商业发展,反而积极地进行鼓励和支持。
进一步说,重农抑商的思想实际上是春秋时期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物。随着铁制农具的普及,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但若不加以控制商业发展,商人们可能会操控粮食价格,进而兼并土地。这可能导致农民破产、土地兼并加剧,甚至威胁皇权和引发农民。尽管所有王朝都遵循重农抑商的原则,但这也仅仅能够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每个王朝的后期仍会面临其他因素如官僚地主、势力、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土地兼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