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日式拉面巨头,其辉煌已成往事。内部口碑下滑、客流减少、闭店率上升,外部则有中式面馆的强烈竞争,味千拉面陷入了难以解围的僵局。
味千拉面,复兴之路艰难。
截至2024年8月26日,味千拉面的门店数量为575家,距离其千店目标相去甚远。在去年扭亏为盈后,味千()再次陷入亏损的困境。
近日,味千()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的业绩公告。数据显示,上半年集团营业额约为币8.27,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6.6%。公司股东应占亏损约币715.7万元。这一业绩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门店客流量的下降,导致同店销售负增长。部分门店出现亏损,进而导致使用权资产及固定资产的减值拨备增加。这无疑给味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作为日式快餐的初代网红,味千曾以一碗骨汤拉面风靡20年。如今它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一、高速食品时代的“速食”争议
品质缩水,口碑,成为味千拉面不断“坠落”的直接原因。近期,有消费者反映点外卖时遭遇了品质问题。
赵宇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大家,“之前都是到店吃,这次点了份骨汤拉面外卖,结果送来的是类似‘自嗨锅’的自热拉面,而且外卖并没有提前告知是这种速食。”
据他展示的图片,拉面装在一个塑料盒里,操作步骤和市面上的自热锅、自热米饭类似。商家解释是为了保证产品口味和热度,但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
事实上,味千拉面的品质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骨汤门”事件后,其汤底的制作方式就受到质疑。现在,即便过去多年,消费者仍然难以接受与菜品品质不符的过高定价。
方便速食粉面类产品层出不穷,而且国产方便面品牌开始向健康、高端化转型。面对这一市场趋势,味千拉面的高价策略显得越发不合时宜。
二、关店止损,扭亏之策?
在扭亏的压力下,味千选择了策略性关闭运营表现不佳的门店。去年扭亏一定程度上是由关店自救得来。翻台率、单店日均销售额等门店运营数据并未公开披露,引发外界对其经营状况的担忧。
回顾味千拉面的发展历程,从香港走出国门到内地市场的迅速扩张,再到“骨汤门”事件的爆发和千店计划的落空,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三、新中式面馆的崛起
如今,味千面临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式面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在菜品上不断创新,而且在价格上也更加亲民。这使得味千拉面在市场上的位置愈发尴尬。
新中式面馆在塑造全新的面食类竞争格局的也在不断挤压味千这一老派日式拉面的生存空间。无论是从开店策略、门店选址还是菜品创新上,新中式面馆都展现出更强的市场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面对内部品质问题、外部竞争压力,味千拉面前路堪忧。虽然它也在尝试自救,但收效甚微。要想重振雄风,味千拉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味千拉面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