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S模型分析消费行为_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2025-02-1619:54:02营销方案0

在社交网络的大潮中,共同的话题与兴趣成为构建社交的基础。这一基石在推动着社交媒体广告的沟通向“共鸣”转变。相较于传统意义上仅靠细分市场来划分品牌区隔的做法,大数据时代的品牌推广已不再局限于广告,而是转向了更具生活气息的“内容”。这其中,大数据与大故事(Big Story)的作用不可或缺。

Google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广告公司之一,其每年的营收数字令人瞩目。在2014年,Google的广告收入尤为突出,达到了令人难以忽视的规模。来自如等社交平台的竞争威胁日益明显。的移动广告年增长率的高涨,显示了社交广告业务的蓬展。

搜索广告与社交广告的广告模式各有其特点。Google依赖的关键词数据广告主要针对有明确需求的消费,易于商业化但较难为品牌提供情感关联与体验解决方案。相反,社交模式更适合品牌展示与形象塑造,只是这在社交媒体刚兴起时并未被广告主所广泛认同。随着移动广告和大数据的崛起,其沟通价值才得以确立。

回顾数字广告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AISAS模型和SIPS消费者行为模型的提出,反映了数字广告对于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深刻影响。Search和Share的加入,标志着第二代数字广告对于消费需求的全新解读和对于粉丝聚合的重视。

结构性变革给广告业带来了新的变局。移动终端与大数据的结合,催生了社交广告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特性和其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营销传播提供了新的实证基础,使得社交媒体在品牌广告领域取得了优势。

在社交媒体时代,品牌必须与消费者站在一起,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要想在信息“到达”之外产生更大的“扩散”与“共鸣”,除了利用大数据精准推送信息外,更需要采用超越“广告”的做法。大故事则是一种有效的价值塑造和传递方式,通过站在消费者视角讲故事或让消费者表达体验与感受来激发社交共鸣。

例如,多芬的“Real Beauty Sketches”广告视频通过探讨“真正的美丽”这一社会议题,获得了大量的网络浏览和好评。而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品牌如小米、锤子等,通过倡导工匠精神、情怀等“大词”,也创建了具有高忠诚度粉丝集群的品牌。这证明了由价值趋同所引发的社交共鸣对于创建品牌的积极意义。

尽管如此,品牌在追求价值趋同和社交共鸣时也需注意不要走向极端或不健康的价值观诉求,以免引发负面。总体而言,“共鸣”已成为社交媒体广告沟通的关键,而大数据与大故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

消息来源:综合各大企业财报及市场研究报告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