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马斯克将所有物理按键整合至中控屏后,车载系统的革新势头愈加猛烈,俨然成为互联网科技圈的金矿争夺战。自下而上的变革与自上而下的推动相互呼应,加速了行业内的洗牌与进步。
自阿里与上汽的联手至斑马智行的问世,再到各大车企和科技公司争相投入,他们共同的目标都聚焦在智能化与数字化的道路上。伴随这股热潮的还有人们对中控大屏的争议和质疑。
2014年,是这场科技革新的起始之年。当年阿里与上汽的合作为之后的智能汽车之路定下了基调。时光荏苒,30币的增资助力操作系统研发,这也象征着业界对智能化出行的坚定信心。
理想、小鹏、蔚来等新兴车企的崛起,以及网易云音乐等应用的迅速适应与落地,都为车载系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比亚迪的DiLink系统则以一年一更新的频率引领着传统车企的变革。
在互联网公司的积极推动下,人们开始质疑中控大屏是否真的为驾驶者量身打造。的确,物理按键的减少虽然为驾驶者带来了更加流畅的驾驶体验,但同时也增加了误触的几率。中控屏并非对所有人都能一视同仁,尤其是在高速行驶中需要极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波对中控大屏的热衷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屏幕的发展并不能代表科技感就是汽车唯一追求的体验。虽然屏幕与未来的连接和智能出行息息相关,但过度追求屏幕功能可能忽略了驾驶者的真实需求。
在成都车展上,我们可以观察到车主对中控屏的实际需求仍以基础功能为主,如导航、音乐等。至于其他如点外卖等连接阿里云的功能,在驾驶过程中可能并不实用。
为何行业愿景与消费者体验之间存在如此明显的感?是设计问题还是操作逻辑的问题?答案或许可以从不同车企对中控和车载系统的定位中寻找。目前来看,音频类应用在车载系统上做得更为完善,其界面设计更加简约且便于操作。
以QQ音乐为例,不同车企的中控屏界面呈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操作逻辑。其中有些车载应用更倾向于驾驶员的使用体验,如通过操作降低行车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而另一些则试图打破常规,为乘坐人员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
传统车企与新造车企业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燃油车的车载系统更加克制,避免增加过多的交互设计;而电动车则试图通过中控屏打造一个智能汽车场景,将驾乘体验融为一体。
关于电动汽车的普及情况也呈现出地域性的差异。一二线城市作为电动车主要市场,更倾向于智能化、节能化的出行方式;而三四线城市则需要更多时间来接受这一变革。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车载中控大屏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争夺市场份额的新战场。从单块屏幕到整个汽车空间的探索,都体现了互联网公司对于未来出行的构想。无论如何探索与创新,都不能忘记驾驶汽车本质上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为。
最终,“汽车中控大屏”究竟如何发展?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如何平衡驾驶安全与娱乐体验的问题。如何在满足驾驶者需求的兼顾乘坐人员的体验?这或许是未来车企和互联网公司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尽管和行业愿景之间存在差距,但无论如何变革,确保驾驶安全始终是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如何创新和探索新的驾驶体验、如何更好地满足乘客需求等命题都需要继续探讨和研究。
关于车载中控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做好剩下来的生意”,仍然是一个待解的谜题。
以上种种都是当下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变革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点,是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