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书法艺术中,尤其是草书经典法帖,如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以及黄庭坚《诸上座帖》等作品,停顿、顿挫和休止的运笔技巧显得尤为丰富和多样化。每位书法家独特的停顿方式,都成为其风格展现的关键要素。
怀素《自叙帖》彩色放大本
著名碑帖繁体旁注
孙宝文草书毛笔字帖
怀素《自叙帖》局部展示
宋代书法家吴说创新了一种“游丝书”书体,将草书的流畅与连绵理解为将线条接成一条不断线,然其中暗含了对草书理解的误区。这让我们反思今日对书写流畅度及停顿、顿挫、休止的理解,从中我们能够领悟到学习的意义。真正的草书艺术,不仅在于连绵不断的线条,更在于善于处理其中的停顿,以此产生连绵的气势。
这种关系看似矛盾,实则充满智慧。有停顿的线条,反而能展现出更强的连绵感觉;而无停顿的线条,尽管看似连贯,却往往缺乏气势。这五种停顿类型的分析,以怀素《自叙帖》为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线条流畅度的新角度。
01. 起笔到收笔的停顿:
每一根线条的起笔与收笔之间,都存在微妙的停顿与推进。如“杖”字的横笔收笔和捺笔收笔,虽看似连续,但其间隐含的停顿,是草书中重要的技术要点。
02. 行笔过程中的突然停顿:
例如“语”字的言旁起笔转折处,或“史”字斜笔收笔处的突然停顿,这种在行进中的停顿,赋予了线条更多的动感与节奏。
03. 连绵线条中的骤然停顿:
“则”字的第一笔部位,便是在连绵线条中突然出现的停顿。这种停顿与“颠”字的三点不连贯有所区别,它更像是在快速行笔时的突然减速,然后继续连贯。
04. 线条转折过程中的转向停顿:
如“间”字的两个折笔处,尽管按常规写法应连带走下,但字帖中却做了明显的停顿。再如“驷”字的最后一笔,每一个折笔过程都可能出现行笔的停顿。
05. 空间停顿与线条停顿的关系:
“作”字的空间停顿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特殊的写法,如右部的外斜,来打断原有的势态,实现空间的停顿。这种空间与线条的停顿关系相互交织,使得作品更具深度与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