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界正经历着一次深远的变革,一位资深影视人员表示,他身边的老板们大致可分两种,那些已涉足短剧市场的,以及正在考虑跃跃欲试的。
在短剧崛起之前,影视行业相对封闭,更多是“圈内人”的游戏。明星高薪,专业团队提供模板式支持。短剧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
短剧的崛起吸引了各式各样的公司加入,明星不再是市场的唯一解。现在,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流量操盘手、编剧和擅长情感爆发的短剧演员手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剧情的爽感,而非单个个体或制片流程中的某个环节。
何正奎是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的项目统筹,近来他们将重心转移到了短剧。他认为,“电影”转向“短剧”的降格,其实是影视行业对受众审美的深入理解,与那些标榜“审美”和“格调”的观念无关。
何正奎坦言,身边的同行们对于短剧的态度非常积极。他观察到,短剧不仅投资低,而且高收益概率更高,执行周期也更短。
短剧的精神本源与牟利本源
短剧的范式是什么?它直接、冲突、角色诉求明确,反转节奏紧凑,精通人性的内容形态。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与创造和故事的能力密不可分。短剧提供的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逆风翻盘的世界。
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短剧提供了最简单易得的精神疗愈。据统计,全国短视频用户中有一半是短剧内容的渗透用户,这为短剧的逆袭提供了广阔的用户基础。
化妆品、快销品品牌纷纷涌入,普通投资人追求短剧项目,这一趋势愈演愈烈。短剧的火热也带来了更多从业者的掘金潮,形成了对品牌方、投资方、从业者的虹吸效应。
对于核心诉求是曝光与卖货的品牌方而言,短剧的出现成了解决流量饥渴的新路径。如韩束的成功案例所示,短剧的投产比极高,吸引了更多品牌和制作方进入行业。
随着更多品牌和制作方进入,短剧的管理方也不得不介入进行形态塑造。新规要求短剧形态内容先审后播,这让部分从业者感到行业或许正在转冷。
但无论如何,人们需要的是符合喜好的内容。人们爱看视频更多在于信息与情感共鸣的便捷性,而非审验。这就是内容的残酷真相。
下沉市场的角逐与中端从业者的适应
对于下沉市场而言,高付费率、高粘性的短剧或许将永久割走内容市场的一部分蛋糕。
此时的中端从业者们必须适应,大量演员的项目空窗期将被短剧填满,表演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演员们必须服从短剧的规则,观众更注重剧情冲突和表演带来的粉丝积累。
资深演员张岩虽已开展制片工作,但短剧的崛起仍让他不得不调整策略。他开始在短剧中扮演更多中年霸总、家族企业管理人等角色。
张岩表示,有戏必接几乎是这行的本能。但他也意识到,为了演这些短剧,他投入了大量的机会成本。
短剧的表演看似最表层,但却能吸引足够的演职人员参与。灯光师也透露,短剧的项目几乎不会停歇,这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品牌方也开始入局自制品牌主导的定制剧。这要求品牌从业者需具备编剧和制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筛选剧本和主导品牌诉求。
在品牌方入局后,内容行业已进入“全民讲故事”的时代。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短剧模式类似的内容格式也在反向钳制国内内容产业的质量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