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麻省理工学院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在2003年成立首个Fab Lab实验室以来,其数量不断增长,全球范围内Fab Lab实验室的数量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据统计,每过一年其数量便翻一番。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制造业走向的深刻思考:如果个性化定制成为制造业的主流,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回溯历史,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洞察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他预测集成电路上的元件数量将随时间翻倍,这种情况将持续下去,推动电子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强。尽管摩尔将初始的时间间隔预测为每年,但后来这一规律已经持续了五十年,见证了从大型房间电脑到小巧口袋智能手机的巨大变革。
那么,在微观世界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呢?尼尔·格申菲尔德(Neil Gershenfeld)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于2003年帮助建立了第一个“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这是一个拥有各种制造工具的小型实验室,能够以高精度方式制造各种产品。
自Fab Lab实验室问世以来,其数量不断攀升。到2009年,格申菲尔德成立Fab会,旨在帮助人们制造所需而市场不提供的产品。这些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印度农民使用Fab Lab来创造工具以检测牛奶质量,肯尼亚的工程专业学生为医生制造了“静脉探测”工具。到了2016年,全球已有超过一千家Fab Lab实验室。
与此雪莉·拉斯特(Sherry Lassiter)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全球Fab Lab实验室的总数也在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摩尔定律的奇迹。
如今,“拉斯法则”被提出,预测Fab Lab实验室及其相关工具的数量将每一年翻倍。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人们的灵感和热情外,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制造工具变得更加便宜和数字化。
如果拉斯法则持续下去,个性化制造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未来十年将有一百万个Fab Lab实验室,三十年内更将达到一万亿个。它们将如同我们生活中的电子设备一样无处不在。
那么,这种变革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呢?在《设计现实》一书中,格申菲尔德及其兄弟约珥和社会学家艾伦指出,短期内我们将看到类似Kinko的快印店模式——本地商店帮助人们制作专属物品。长期来看,这种制造模式可能使更多社区拥有定制化产品。虽然大规模生产可能不会消失,但它可能不再是经济的主导模式。大公司可能会转向销售设计和原材料。
想象一下三十年后拥有定制化产品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尼尔说:“没有人知道答案。”这将是关于消费与创造的全新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这一变革的走向,我们便能够用本地材料制作产品并实现再循环利用。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浪费将成为过去。
当前来看这一转变尚存疑虑和质疑——如何说服人们相信这一变革的到来是未知的挑战。而相对于信息的快速发展和转变,实体产品的世界似乎需要更稳固的基石和证明才能让人相信变化即将发生。就像当初摩尔定律提出时智能手机的概念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格申菲尔德是一个乐观者——他相信Fab Lab实验室将开启一个对所有个体乃至地球都有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