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岭曾言:“多闻草木少识人"。
这句话道出了离开繁复喧嚣的社交环境,去亲近大自然的重要性。在这般环境中,人们能更深刻地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大多数人的好奇心更倾向于他人而非自己,但了解自己远比了解他人更需要耐心。
深入地了解自己比浅显地了解他人要来得更重要。毕竟,在变幻莫测的人生里,人们往往无法掌握他人思想的变迁与后果。而在了解足够后,也许难免会失去对对方的持续兴趣。
人性的本质是寻求变化与挑战,因此对那些在平凡中偶尔闪光的特质尤为吸引。过于完美无瑕的东西往往需要警惕。
在面对压力、诱惑等挑战时,人的意志力就如同称杆上的平衡。这不由让我们发问:面对内心阴暗面时,该归咎于自身还是命运呢?
是否存在某种无形的力量在默默塑造我们的思想?意志力的强弱是否全然由我们自己决定?
若一切早已注定,人生的意义是否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不做坏事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出于对良心不安和避免麻烦的考虑,我应如何评价自己?
若我们连自己的内心都难以洞悉,又怎能明白他人?对于那些热衷于说教的人而言,如何能心安理得地指点他人呢?
时间的流转见证了季节的更替、生命的轮回、王朝的兴衰以及星辰的变迁。
若以凡人的视角去天地间的漫长岁月,是否会如井底之蛙般局限?
——《天行九歌》中的思考。
对于凡人而言,这或许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我自知是个忧虑过多的人,无李白般无畏无拘。若想效仿李白,就只能抛开外界声音,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但完全超脱俗世是不可能的,我只好在公众号中为灵魂留下一片净土。
探讨人生哲理与建议时,切记不可武断绝对。
因为明白自己的需求往往需要一种难得的能力。近来有一理论引起了我的兴趣:许多看似对立的俗语共存已久,它们在适当的时候为人们提供了自我开脱的依据。
如“量小非君子”与“有仇不报非君子”的矛盾之处;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选择等。
这些俗语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曲折与选择往往相互交织。即使害怕人生的磨难与打击,我们仍向往其中所蕴含的温柔哲理。
在我们漫长而复杂的一生中,或许应慢慢品味。如若不如意,不妨培养对苦难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