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通知书和offer的区别_拿到offer后的大忌

2025-02-1804:56:57经营策略0

对于那些正在寻找工作的大学生而言,获得HR的口头认可仿佛如同得到了“免死金牌”。

我们在经历了很多求职的历程后,不禁要问:所有的口头承诺和书面协议,真的都能成为我们求职路上的“定心丸”吗?

有时,即使收到了面试官的口头offer,甚至是签署了就业意向书,也可能会在最后关头遭遇“放鸽子”的情况。这种情况轻则让人心态和自信受挫,重则可能影响整个求职进程和职业规划。

那么,意向书和口头offer的效力究竟如何?又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口头offer与意向书的真实性考量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试时感觉一切顺利,HR也给出了口头offer,但最终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领英用户@Colin Qu Huichen就分享了自己遭遇不靠谱口头offer的经历。

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许多人也分享了类似的经历,感到迷茫甚至崩溃。由此可见,虽然口头offer和意向书在某些情况下能给人以希望,但它们的效力却是不可靠的。

二、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口头offer

口头offer是HR通过口头方式确认应聘者符合公司需求的一种反馈形式。通常,公司在给出口头offer后,会在一定时间内发送正式的书面offer。但需要注意的是,口头offer没有任何法律上的意义。

2. 意向书

意向书是一种预签约文件,涉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约定。它与正式劳动合同有所不同,但若违反意向书中的约定,同样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 正式offer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最终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才是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三、如何更稳妥地接收offer

1. 最好有书面offer

在接收offer时,最好选择书面的形式,并确保其中包含具体的薪酬、入职时间等细节。避免接收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offer。

2. 注意书面offer的规范性

规范的offer是对公司和求职者的法律保护。在接收书面offer时,应注意其是否有公司的公章和主要领导的签字。

3. 谨慎对待口头offer

尽管口头offer可能带来希望,但其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口头offer转化为书面形式。

四、领英用户的建议与经验分享

领英上的用户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许多用户表示,虽然口头offer和意向书可以视为求职过程中的一种“君子协定”,但真正落实到法律效力等层面,还是需要谨慎再谨慎。

@张振提醒大家要判断一个企业是否靠谱;@Jensen Li强调了书面材料的法律效率;@Lawrence Huang则建议大家要保护自己的权益。

还有许多职场前辈结合自己的经验,仔细分析了口头offer和意向书的效力,并建议大学生们以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为准,避免日后遇到问题追责困难。

通过这些经验和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与机遇,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2023 领英 保留所有。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