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传闻,有对父子在严冬季节在小镇上销售马桶。父亲在南街售卖,而儿子则在北街摆摊。不一会儿,儿子那儿已经了一些围观者。其中一人细看之后,说:“这马桶似乎有些大。”听到这话,儿子迅速接话:“大即好,大能容纳更多。”话语一出,气氛尴尬,人们纷纷转念离去。而在南街的父亲面对同样的疑问时,则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当一位老者自言自语提及马桶大小,父亲则以温和的口吻回应:“虽然看起来大了些,但您想想,冬夜漫长,它可是您夜晚的温暖伴侣。”老者听后点头认同,随即购买了马桶。
启示:以同理心去理解顾客的疑虑,用委婉的方式去解释并引导他们发现潜在的好处。
有时,婉转的表达比直接了当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直言不讳固然好,但并非所有场合都适用。
故事二
据闻,在某国的里,一天,一位教士忍不住烟瘾,想问上司祈祷时是否可以抽烟。然而他的问法却遭到了上司的拒绝。随后,另一位教士同样面临烟瘾困扰,但他换了一种问法:“我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这次,他的上司露出了微笑,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启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用他们更在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或目的。
“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问题着重于抽烟的行为,显得对的不尊重。
“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换个角度问法则体现了对任务的专注和对的敬重。
同一需求的不同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也告诉我们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
故事三
周末街头,青年男女络绎不绝。其中不少人在等待与伴侣相会。两个擦鞋童高声叫卖以招徕顾客。
其中一个说:“来坐,我帮您把皮鞋擦得光亮如新。”
而另一个则说:“约会前,请先让您的皮鞋焕然一新。”
结果前者门前冷落鞍马稀,后者却因应和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而生意兴隆。
启示:了解并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是成功交流的关键。
前者只是强调自己的技能;而后者则强调了对方的形象问题。
在温馨浪漫的时刻,每个人都想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关注对方的形象问题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故事四
两个小和尚因小事争执不休。第一个小和尚气冲冲地去找师傅评理,师傅认同了他的观点。第二个小和尚不服气也去评理,师傅同样认同了他。这让一直跟在师父旁边的第三个小和尚疑惑不解。最后师父对他解释:“你是对的!”这时第三个小和尚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