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里与朋友们聊天时,我注意到沙莎对一名不懂“dbq”的男生说:“你连‘dbq’都不知道,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了!”她解释道,“dbq”其实是“对不起”的拼音首字母缩写,类似地,xswl表示“笑死我了”。
除了这些,像“nss、xswl、pyq、cx、zqsg、走花路、糊了、基操勿6、连睡、扩列”等一系列特定用语,在部分00后的社交圈中已经成为常用的“黑话”。
沙莎,一位20岁的北京文科大学学生,分享了她的观点:“这些黑话可以作为一种辨别标准,有助于我们进行有差别的社交。我常在漫画圈、饭圈、游戏圈活动,使用这些黑话能更精准地经营各种社交圈,提高社交的效率和品质。”
尽管有些年轻人如沙莎般已熟练运用这些黑话,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无法从字面意思猜测含义的符号仍然很新鲜。许多“95后”或“90后”开始求助于解析黑话。记者特地找来了几位黑话领域的“专家”,为大家解答疑惑。
那么,黑话究竟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新解:依据《新华字典》中的解释,“黑话”指代帮会、流氓、盗匪等所使用的暗语,但在现代互联网语境中,黑话更多指的是在限定社交圈内流行的特定词和语句。
它的流传与演变源于网络,许多黑话的起源已难以考证。但熟知黑话的人提供了这样的分类:有的源于公众人物的经典言论;有的源自细分兴趣圈的内部暗语;有时也是由于打字速度的需要而顺手使用字母缩写;还有一些源于复杂而具有特定含义的“梗”。
例如,“zqsg”这一词源于饭圈某明星的人设崩塌事件。后来,“zqsg”被粉丝们广泛使用,意味着“认真了、走心了”。这种词性的灵活运用在网络流行语中十分常见。
那么,黑话通常在何种语境下使用呢?
沙莎与她的朋友李可欣以追星圈的“圈地自萌”现象为例,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在保护与约束圈内人士行为的这些黑话也为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创建了快乐交流的小语境。
李可欣作为资深追星族表示:“我们粉丝团里会使用缩写来避免被对立阵营的人识破,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黑话也变得大众化。”
事实上,已有不少黑话从原先的小圈子用语变成了大众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游戏圈呼风唤雨的高三男生顾轩会告诉他的同伴们使用某些黑话以展示其成就。
年轻用户对黑话的青睐也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即时性需求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黑话的排他性特点使得其天然成为划分社交的工具。
一位00后学生许杨就曾表示使用黑话能让他与老师和家长保持距离。同样地,漫画圈的许慧也认为黑话是她们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
尽管如此,熟练使用黑话或对黑话感兴趣的人仍不占主流。对于那些不熟悉这些字母缩写和符号的人来说,他们在面对面的日常交流中有时仍会感到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