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三要素_什么叫同理心

2025-02-1811:09:48销售经验0

提及辅导作业,众多家长不禁头痛不已,每段陪孩子写作业的历程都仿佛一部“史”。

网络流行语“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恰恰道出了这种家庭教育场景的微妙变化。

在日常的生活中,妈妈面对孩子未及时完成作业时,常会情绪化地催促:“你怎么还不写作业?我们约定好了要早点完成作业然后早点睡觉的,你怎么还在拖延?”

实际上,这种表达并非妈妈内心的真实反映,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

幸运的是,有像董国臣这样的思想家,他撰写的《同理心的力量 : 非沟通的奥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法。

阅读此书后,我们领悟到,在孩子时,应摒弃旧有的思维模式,而是要借助同理心的力量,尝试非沟通,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

非沟通的实践路径如三个环环相扣的圆,以此为出发点去探索。

书中详述了非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如同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不带评判地观察是人类智慧的至高体现。

曾有一则新闻引起社会关注:河南驻马店一名男子因与父母争吵后选择喝下整瓶白酒并跳河自尽。

他发出的最后信息中流露出深深的绝望和对父母的失望之情。他虽已成家,育有子女,但因为未达到父母期望的月收入水平而遭受言语攻击。

这让我们思考,父母的表达方式是否真诚地反映了他们的需求?或许他们的指责背后隐藏着无力感和对孩子深层的爱。

真正的力量并非源自批评与指责,而是源于爱。诚实表达自己从学会观察开始。

感受是需求的信使。当我们与自己的感受建立连接时,我们便能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关爱。

比如孩子碰到桌子而感到疼痛时,父母若能真实地传达关心而非空洞的安慰,孩子便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

勇敢地与感受共存是人类的一大特质。需要是驱动我们行为的原动力,也是同理心力量的源泉。

当父母责备孩子成绩不佳时,应反思自己的期待是什么?通常父母希望孩子成绩好是因为担忧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面子。

明确自己的需求并寻找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可以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与自在。当父母对自己的需求负责时,亲子关系便更加和谐,爱便自然流淌。

在一个充满爱、和谐与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学业进步才有了坚实的基石。

我们常将个人感受归咎于他人行为。非的魅力在于它鼓励我们增强自我意识,慢慢找到生命中真正所需,与生命建立深刻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十分微妙。如果你对别人说的话没有真正倾听和理解,对方是能够感受到的。

懂得倾听的人能够更好地给予他人赋能。书中对赋能的解释是:赋能不仅仅是权力下放,更是通过倾听去发现和理解对方。

父母若能倾听孩子,便能与孩子更加贴近,让孩子敞开心扉。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言:“当有人倾听你、不作评判、不担心你时,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当我得到他人的倾听和理解时,我便可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并继续前行。”

愿我们都能抛开父母的威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避免过多评价,从而收获不一样的自己和孩子。

愿你借助《同理心的力量》一书,开启新的人生领悟。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