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的四月,我国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一举措在教育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课标,各地教科研部门及学校积极开展了系列的学习与培训活动。虽然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应用是必要的,但我们需要避免陷入形式的误区,避免机械地复制课标内容到课堂教学中。
对于新课标的执行,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更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关键的策略。
第一,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核心目标。新课标的核心变革是从学科中心向人本中心转移,重视学科知识的育人功能。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教学都必须以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导向,深入思考其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整体教育的贡献。学校教学应当严格遵循新方案和新标准中的课程设置、内容和质量标准。
第二,细化并转化课程目标。各科课标明确了学科的课程理念、目标和分学段要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备课时,不应直接照搬课标中的目标与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而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高位的、综合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有教学资源支持的教学目标。
第三,理解与操作并重。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大观念教学、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师不仅要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和学理基础,还要知道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各学科课标虽然对这些新理念有简要阐释,但具体如何操作还需教师与教科研人员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第四,灵活教学,因材施教。新课标为教学、评价、教研等方面提供了“提示”和“建议”,这些建议体现了课标修订团队的智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采取最适合本校和本人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
综上,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标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应当持续深入学习、研究和实践新课标,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