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的一篇论述中,我们曾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追求财富自由的途径,其中成为企业家被视为一条必经之路。
那么,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企业家究竟是如何的一个呢?
通常来说,企业家往往与雷军、马斯克、张一鸣、王兴等千亿级企业的创始名相连。这些杰出的商业无疑是成功的典范,但如果我们将他们视作我们的终极目标和唯一标准,坦白来说,实际上能够达成这样成就的几率微乎其微,并且从中提取出的日常可实践方法论也较为困难。
从广义上定义,我主张:任何能在市场竞争中凭借合法手段谋取盈利,以供养自己及团队的个体或团体,都称得上为成功的企业家。
从大企业的掌门人到小区内一家座无虚席的餐厅老板,再到夜市里顾客络绎不绝的摊位小贩,他们都可以被视为成功的企业家。尽管他们的资产规模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资产,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
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工作方式有着独特的视角,与普通的职场人士截然不同。
那么,为何要将如此广泛的人群都归为“企业家”呢?因为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他们都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建立了自己的资产,并通过盈利养活了自身和团队。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观点,以《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郭帆为例。他在筹备《流浪地球3》时进行了市场调研,这种市场需求调研的思维方式其实在商业活动中十分常见。这也是为什么《流浪地球》系列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我们谈谈什么不是企业家。
我们要明确的是,投资人并不等同于企业家。
投资人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他们大多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考虑向谁投资、投多少、如何投资能够赚取更多资金。
而企业家的目标则是“做成事”。他们关注市场需求、团队管理、成本控制等与实际业务操作相关的因素。当他们成功完成事情时,在满足更多需求的基础上,自然会获得更多的利润。
虽然有些人既从事企业活动又进行投资活动,如雷军既是小米的董事长又是顺为资本的天使投资人。但通过观察一个人每天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情况,我们就能大致了解他的主要社会角色。
最后要提及的是大多数职场工作者并非企业家。
有人可能会质疑说,许多职场工作者也能养活自己,甚至有些高级职场人员的收入可能超过了一些小商铺的老板。但关键在于他们是否直接面对市场并满足真实的市场需求。
打工者的工作主要为了满足“上级”或“直系领导”的需求,而非真实的市场需求。一旦这种关系出现变化或,如常见的裁员问题等,打工者的职业前景将变得不稳定。
而那些在市场中稳定运营的餐厅老板或小商贩则拥有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更为坚韧的事业基础。
尽管大多数打工人属于非企业家范畴,但仍然有少数打工人尽管在职场中工作却拥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他们视自己为“一人独资企业”的老板并始终以此方式和思考。
这种思维模式正是本专栏后续将要深入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