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览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XX项目,我司承担了其全过程的审计责任。此项目的X期工程占据了17656.36m²的总用地,并拥有80306.12m²的总建筑面积,其中包括69843.77m²的地上建筑面积和10462.35m²的地下建筑面积。该地段由两栋高达112.30米的1和3楼,以及一栋高达126.30米的2楼等超高层建筑群组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民用建筑群,其地下还设有一层车库。当前,此地块已接近项目尾期。
方案调整背景及思考
(现场情况与土质分析)
地下室底板坐落于由粉质粘土(fak=400kPa)或粘土(fak=420kPa)构成的四层土质中。基于这一地质条件,本工程的塔楼部分基础设计采用了φ900钻孔灌注桩与筏板基础的结合方案,而车库地下室部分则采用了筏板基础的设计。
(方案优化构想与会议商榷)
在桩基图时,我们发现该地块原设计的桩基为φ900mm钻孔灌注桩,而前期地块因地质条件优越曾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我司向业主方提出了优化方案的想法。经过地质专家、设计院、业主方及咨询方的共同商议,根据现场施工条件、质量要求和技术手段,并结合经济性原则,最终决定将φ900钻孔灌注桩调整为φ800钻孔灌注桩方案,同时保持结构筏板基础不变,并将混凝土等级统一调整为C35。
方案调整的深度比较与分析
经过详细的方案对比测算,我们发现两种方案之间的造价差异约为87.45万元,占原造价的16.70%。设计院经过论证,认为调整后的方案是可行的。
二次方案调整的再思考
(二次方案优化设想与平板荷载试验)
在实地中,发现该区地块的地基承载能力表现出良好的潜力。设计院和专家团队决定先对1、3号楼进行浅层平板荷载试验,以进一步评估地基的承压能力。试验采用天然地基检测方法——堆载法,并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加载,以确定最大性加载值。通过试验结果,对原先的桩基设计方案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二次方案优化及对比)
根据平板载荷试验的结果,该区地块的地基承压能力确实优于前期预期。鉴于前期项目主要为高层建筑,缺乏超高层建筑的经验,而此地块规划为超高层建筑群,因此住宅部分必须采用更为合理的桩基工程。经过进一步分析,原设计的钻孔灌注桩可优化为CFG桩,这一调整在保证建筑安全性的也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二次方案调整的最终对比与经济分析
经过详细的对比测算,从原设计的φ900钻孔灌注桩调整为最终的φ600的CFG桩,造价共优化了202.85万元。
总结与启示
(1) 对项目前期与周边项目的地质情况进行综合考察与了解,为拟建项目地块的基础优化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2) 桩基工程的优化方向可以从选型、数量、尺寸、材质等级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3) 设计师在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时,应依据地质报告提供的参数进行合理估算,以确保桩基础设计的准确性与经济性。
(4) 在土质处理中,针对不同土质采取合适的护壁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5) 成本控制在设计阶段尤为重要。通过不同基础形式的组合对比,可以选出既满足结构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