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我们无锡人的挚爱,通常尊称为“丝螺”。在互联网百科中,它的名字是由“度娘”为我们解析的:螺蛳属于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田螺科、螺蛳属的通称。它是特有的生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和江苏的湖泊之中。
童年时代,我曾记得那无忧无虑的日子里,河里总是有着那令人垂涎的丝螺。那时候,每家的院子里,常有方便捕捉,一条长长竹竿的前端固定着一个网兜,而网兜前侧则有一根粗实的木头。捕丝螺的人会沿着河边将竹竿推入水中,然后逐渐往河中间移动。待到竹杆顶端时再缓缓拉回,网兜里便会装满大小不一的丝螺。只需简单分拣后,将它们养上一天,便可烹饪成一道美味佳肴。
我们家虽未拥有这样的工具,但邻居间的情谊深厚。邻居们常常慷慨地分享他们的收获,或是我们在街上偶尔购买一些来满足口腹之欲。有一次特殊的经历让我们兄妹三人倍感兴奋。我们彼此分享着这段记忆,努力回忆每一个细节,生怕错过一丝一毫。
那时,农田中隐藏着一些漕河。这些漕河或许是天然形成,或许是人工开凿。水源充足,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不会干涸。然而它们主要是用于灌溉,几乎无人在此钓鱼或摸丝螺。
一天偶然的机会,父亲和哥哥在名为瓮金(音)的漕河里发现了一片丝螺的天堂。那里的丝螺个头巨大,前所未见。哥哥说,他们的手一伸进水里就能轻易地一把。短短时间内,两只白皮铅桶便被装得满满当当。他们满心欢喜地将这些丝螺带回家,邻居们看到这一幕都感到不已。
那些日子里,我们享受着分享和收获的喜悦。奶奶甚至将部分丝螺带到前村后巷出售,当然也有一部分是赠送给亲朋好友。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有邻居们也去那个地方摸丝螺了。
那个季节就在摸丝螺的欢乐中过去了。然而奇怪的是,第二年再去那个地方时已经无法找到丝螺了。即使有也是寥寥无几且小得可怜。哥哥开玩笑说,那一年的收获把漕河里丝螺的老祖宗都摸走了。
那些从漕河中摸出的丝螺大而壳薄,剪刀轻轻一碰就能轻松去壳。其肉质鲜美嫩滑,令人回味无穷。即使现在饭店的广告语说:“一粒螺蛳顶只鹅”,但他们未曾品尝过我们老家那时漕河里的螺蛳。
小时候烹饪丝螺时,因条件所限,多采用清蒸方式。仅需一点油、姜、料酒、盐等简单调料。若条件稍好,会滴几滴麻油和酱油增添风味。当饭锅蒸制时,那香气四溢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
因为那段共同的经历和成长历程,我们的回忆如般涌现。每当们和孩子们听到我们说起这段往事时都会嗔怪地说:“听过N遍啦!”
时代变迁下,村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曾经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被开发建设所覆盖而变成“失地”。虽然村民们依然保留着对老屋的眷恋之情并努力维护着这片土地的绿意盎然但原来那个漕河已难觅踪影。
我曾试图回到那个地方寻找过去的记忆但那里已是一片荒草丛生之地了。邻居告诉我由于没有渠道和暗沟使得水源断绝村民们开始将田里的垃圾倾倒于此久而久之那里便被填满了。
时光如梭沧海桑田的变化无常但也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无尽的感慨。
最近几天隔壁的志伟打来电话说家里的南瓜丰收了口感极佳邀请我回去品尝一番我也总是欣然答应每次回去都是满载而归。
我们村仅剩的几条小巷即将面临拆迁预计年底将拆到我家老屋了像漕河里的丝螺一样那些儿时的记忆也将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