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合并相似项,即将同类型的数据合并在一个单元格内。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能,尤其当我们要将同一部门或同一班级等相同类别的数据整理在一起时。其中,使用vlookup函数进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是许多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我们需要在一个工作表中的辅助列中构建一个函数。具体地,我们在其中输入如下函数:=B2&IFERROR("、"&VLOOKUP(A2, A3:C10, 3, 0), "")
并将此函数向下填充至倒数第二个单元格C9。在最后一个单元格中,我们输入=B10
,即最后一个单元格对应的姓名。如以下图示所示。
此公式的原理稍显复杂,我们将稍后详细解释。接下来,我们在旁边输入公式=VLOOKUP(E3, A:C, 3, 0)
来查找对应的结果。此公式是vlookup函数的常规使用方法,尽管简单却有着重要的功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查找的区域可能存在重复值。
使用vlookup函数时,如果遇到重复值,该函数只会返回第一个找到的结果。由于第一个找到的结果往往就是所有班级的名称,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现在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辅助列中的公式=B2&IFERROR("、"&VLOOKUP(A2, A3:C10, 3, 0), "")
。这个公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B2单元格
这个部分是取B2单元格的姓名作为函数结果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IFERROR函数
IFERROR函数的作用是错误值。在第一个参数中,我们使用一个顿号连接上vlookup函数的结果。如果vlookup函数找到了正确的结果,那么就会返回顿号加上姓名的结果;如果没有找到,则返回空值。
第三部分:vlookup函数
第一参数:A2,即要查找的姓名。
第三参数:3,表示我们要返回的辅助列的列号。
第四参数:0,表示精确匹配。
这个vlookup函数的巧妙设计使得其结果呈现出一层一层向上传递的效果。我们首先按顺序对班级进行排序,将相同的班级放在一起。然后我们输入函数并逐行向下拖动,可以看到其结果呈现出逐层上升的效果。
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果可能初看起来有些新奇,但事实上是非常简单的原理,只需要理解其查找区域的逻辑和作用就能轻松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