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节与中秋佳节相逢之时,我回想起自己初中的岁月,那时的双节同庆让我兴奋不已。如今的我已非昔日少年,对节日的感慨多了一份沉稳与思索。
此刻,我更能领悟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情感,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望着明月感叹“今夕是何年”。
今天,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个汉字——“夕”。
造字者的初衷便是为了以“月”字象征夜晚天空中的那轮明月。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夕”字中那一竖的构造,实际上古人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月亮中隐藏着神秘的人物,如吴刚、桂树、嫦娥及玉兔等。古人在造字时为了简化,用这一竖代替了描绘众多人物的复杂笔画,展现了他们的智慧。
“夕”这个字,特指月亮出现的适当时间。许慎在《说文解字·夕部》中解释道:“夕,莫也。从月半见。”这意味着“夕”指的是太阳落山后,月亮开始显现的时刻。《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夕”字,就是依据同时期的“月”字变化而来。
那么,“夕”具体指的是哪个时间段呢?就是月亮半隐半现的时候。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了“夕”的含义。他提到,“夕”即为“莫”,而“莫”意味着太阳即将落山,月亮则刚刚升起。“夕”指的是月亮半隐半现的时刻。
古人在最早的时间记录方式中,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旦”指的是太阳完全出现在地面上的时候,“莫”则是太阳隐藏在草丛中。而“夕”则特指月亮半隐半现的时刻。
“夕”的本义指的就是夜晚,更具体地说,它特指傍晚时分,那时月亮开始半隐半现。
在《诗经·王风》中的《君子于役》一诗,描绘了一位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诗中描述了夕阳西下,鸡牛归圈的景象,反衬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诗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在夕阳西下的山景中,鸡、牛、羊都已归家,而远出服役的丈夫却迟迟未归。这种情境使得女主人公的怅惘和对丈夫的牵挂之情显得尤为强烈。
在诗歌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夕”这个时间点——月亮半隐半现的时候。这种朦胧的时刻常常伴随着伤感的情绪。
在古代诗歌中,无论是游子、期盼的妻子还是寻求精神寄托的智者,他们总会在夕阳西下这个朦胧的时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时刻让他们更加清晰地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陶渊明是一个真实的例子。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山色的寄情。在他眼中,最美的景致便是被夕阳映照下的南山,那五彩斑斓的景色让他有了更明确的人生目标。
无论是从造字者的初衷,“夕”字都承载着人们对夜晚和月亮的特殊情感。它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成为了表达情感的重要符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