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大地的瑰宝之中,武夷山的九曲溪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画卷,但画卷中隐藏着一个让人百思不解的千年谜团——那便是悬棺葬。古人何以将棺木高高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未解之谜呢?
悬棺葬,如同、水葬一般,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丧葬方式。武夷山九曲溪的峭壁上,至今仍留有十几处悬棺的遗迹。这些棺木被安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而成或人工开凿的中,有的则是稳稳地放置在悬空的木桩之上。经过碳14的测定,白岩和观音岩那里完好保存的两具船棺已经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而随葬的龟形木盘则体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特色。
历史学家的研究揭示,古时我国南方散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部落,他们共享着某些文化特征,现代人称其为古越人。船,对于古越人而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因此将死者置于船形的棺木中,是对死者最高的敬意。出于对高山的崇拜与敬仰,他们选择将逝者安放在离“天神”最近的地方,希望逝者能够得到安宁,并庇佑后人。
武夷山的悬棺葬俗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它的终结时间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止于西周,有人认为延续至秦汉,亦有人认为直到更后的时代才消失。这种葬俗不仅存在于武夷山,还波及到我国南方的十四个省、区,成为南方古代少数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在那些陡峭的峭壁背后或两侧,地势相对平缓。古人们会先将棺木运送上山,然后请工匠凿出或架设木桩。再利用各种方法将棺木安稳地放置在或木桩上。有时,他们也会在崖壁上开凿通道,将棺木依次推进去。这种葬法不仅彰显了古人的智慧与勇气,也让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