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笔下,孩提的世界显得尤为纯真无暇。他言说,唯有孩子的无忧方能使忘却世间纷扰。人们常常怀念的,总是那最初的时光。那时,生活未染,心灵如镜,小喜悦就能满溢心间。随着年华的增长,我们经历了人生的繁杂,方才明了,孩提时代是多么的美好。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描绘的乡村画卷,草低矮,水清清,吴音相媚,白发翁媪,给人以宁静与安详。大儿劳作,中儿织鸡笼,小儿无忧无虑,于溪边剥莲蓬,尽显天伦之乐。
儿时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与家人共聚一堂。父母之间的恩爱,兄弟姐妹间的和睦,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玩我们的,父母忙他们的,阳光洒落,温暖满怀,岁月静好,便如此而已。
《所见》中袁枚笔下的牧童,自由自在地穿行于山林间,高声歌唱。而长大后,我们似乎少了那份高歌的勇气,也失去了许多儿时的纯真与快乐。
《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追蝶、嬉戏的场景,简单而快乐。那时,我们容易被简单的事物所吸引,满足感来得如此简单。
《小儿垂钓》中描述的稚子钓鱼、路人的互动等细节,展现了孩提时代的纯真与认真。那时我们对事物总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
《守岁》中描述了除夕之夜的欢腾与儿童的不眠。诗词中的儿童强忍睡意,与家人一同欢庆节日。这令诗词君想起了家中过年时的欢乐气氛。
宋·黄庭坚的《牧童诗》里牧童骑牛的自在与闲适让人向往。那般自在的生活与身心的和谐在长大后鲜少能再有。
《南池》中描述的家庭活动——小男供饵、妇搓丝、饮酒欢笑——是儿时与家人共度的美好记忆。
《送童子下山》中的小童吵着闹着要回家,表现了孩提时代的随性与真实。临别时的泪眼让我们回想起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光。
回想《采莲子二首》中描绘的场景:儿时采莲、玩水、嬉戏等场景历历在目。那时我们对自然充满好奇与喜爱,对情感毫不遮掩。
《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儿时嬉戏与长大后的奔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曾是那般热爱生活、热爱人群中的热闹。
回首过往,儿时的时光固然美好,但生命的成长却也带来了不同的风景。我们终究要走向成熟的人生。若我们在半生之后仍能保持一颗童心,那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愿你的人生旅程中,无论走过多少风雨,归来仍是那个怀揣梦想、心怀纯真的少年。